香蕉視頻在線精品視頻,成在人线av无码喷水,久久精品亚洲人成影院,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蜜桃

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臺灣網  >  兩岸文化  >  要聞

2012海峽兩岸青少年音樂舞蹈交流展演在臺北舉行

時間:2013年09月26日 14:16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fā) 列印

  2012海峽兩岸青少年音樂舞蹈交流展演8日晚上在臺北中倫高中禮堂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青少年演員們聯袂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場集舞蹈、歌曲、器樂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精彩演出。

  來自北京歌劇舞劇院、首都師範大學、深圳市青少年芭蕾舞團、雲南昆明愛嘉舞蹈藝術中心的70名師生應邀來臺,與臺灣中華舞蹈學會方相舞蹈團、臺北藝術文化交流協會舞蹈團的青少年同臺獻藝,進行音樂舞蹈交流展演,分享彼此對藝術的感悟和理解。

  在時長約2個小時的演出中,舞蹈《風酥雨憶》、《春之聲》,歌曲《敖包相會》、《一杯美酒》,雙鋼琴演奏《黃河》 、笛子獨奏《揚鞭催馬運糧忙》等,近20個節(jié)目逐一上演,精彩紛呈。

  身韻、靶子功、毯子功,還有多種舞花旗……臺灣中華舞蹈學會方相舞蹈團帶來的群舞《風幔舞影》結合了舞蹈、京劇和武術動作的元素,打破了傳統旗舞的表演形式。旗舞動,風聲呼呼,排山倒海,雷霆萬鈞;身翻動,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接暇。舞蹈演員們精湛的“舞功”和“武功”,贏得滿堂喝彩。

  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學生劉鑫藝帶來的獨輪車表演《夢憶江南》非常獨特。只見她身著霓裳,踏上獨輪車,一邊表演獨輪車技藝,一邊演唱歌曲,身輕如燕,靈動自如,把體育競技與歌舞藝術很好地結合了起來。

  絲竹聲中,舞者身著青衫,以水袖為筆,演繹中華民族的水墨藝術。舞步瀟灑清逸,剛柔並濟。這是青年舞蹈家黃豆豆帶來的獨舞《墨舞》。它將中國傳統舞蹈,戲曲身韻以及書畫水墨的意韻熔為一爐,動態(tài)地展現了“紙上的舞蹈”。

  演出的尾聲,一首在海峽兩岸都膾炙人口的《高山青》將現場氣氛推至高潮。“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唉……”兩岸的青少年演員們共同登臺,攜手歡唱,載歌載舞。現場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2012大陸青少年文化藝術交流團團長、黃埔軍校同學會副秘書長郝一峰表示,青少年朝氣蓬勃,充滿活力,是中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兩岸間的交流和合作要重視搭建經濟和文化這兩架橋梁,充分發(fā)揮青少年在促進兩岸和平發(fā)展過程中的助推作用,共同攜起手來,為推動兩岸關係做努力。

  國民黨大陸事務部副主任徐新生在演出前的致詞中説,兩岸這幾年經貿、文化交流很頻繁。文化的力量很大,可以讓兩岸融合起來。這次活動非常有意義,希望兩岸青少年能夠增進相互了解。

  “表演很精彩,他們都好厲害。”看完演出後,中興高中一年級的學生李昀襄興奮地説,她印象最深的節(jié)目是舞蹈《風幔舞影》;並表示,如果有機會,自己也願意參與這樣的交流活動。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係一年級學生李偉豪身兼當晚活動的主持人和演出者。實際上,他去年暑假就到過北京,參加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動。“能參加今天的演出很開心,因為我沒想到這麼快又跟大家見面了。”李偉豪滿臉笑容地告訴記者,去年,他在北京認識的朋友一直都有聯繫,除了網路上的交流,過節(jié)的時候還會互相寄明信片。“北京的朋友説今年會來臺灣。這次,輪到我給他們當導遊了。”

  臺灣中華舞蹈學會理事長賴秀峰表示,兩岸青少年所學習的舞蹈風格會有不同,因此更需要這樣的互動和交流。“我們都是同種族文化,應該攜手起來,把五千年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帶到世界舞臺上去。”

  臺北市藝術文化交流協會總幹事莊美強也一直在做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他説,藝術是打通人與人關係的最好媒介。要讓下一代攜手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兩岸文化交流是一個持續(xù)的、長遠的工程。

  演出前,綵排現場還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現場舞蹈教學交流。黃豆豆老師現場傳授了簡明歡快的節(jié)拍舞;臺灣原住民舞蹈老師林金蘭則帶著孩子們一起跳阿美族舞蹈。“沒想到有這樣的機會,現場跟老師學舞蹈特別高興,希望以後這樣的機會越多越好。”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的學生張翔宇興奮地説。

  展演活動負責人楊祥有介紹説,此次交流展演是繼2009、2011年在高雄、臺北成功舉辦兩屆海峽兩岸青少年音樂舞蹈交流展演之後,在開春之際,兩岸各界聯手推動的又一次兩岸青少年的文化藝術交流盛會。

  據悉,在臺期間,大陸青少年文化藝術交流團還將前往高雄師範大學進行交流,並與在校學生舉行形式多樣的聯誼活動。(記者 賴睿)

[責任編輯:孟雅詩]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臺灣網版權所有

  • <nav id="ggggg"></nav>
  • <noscript id="ggggg"></noscript>
    <sup id="ggggg"><code id="ggggg"></code></sup>
    <sup id="ggggg"></sup>
  • <nav id="ggggg"></nav>
    <sup id="ggggg"><code id="ggggg"></code></sup>
    <nav id="ggggg"><code id="ggggg"></code></nav>
    <tfoot id="ggggg"><noscript id="ggggg"></noscript></tfoot>
    <nav id="ggggg"><sup id="ggggg"></sup></nav>
    <nav id="ggggg"><sup id="ggggg"></sup></n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