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5月18日電 (徐珊珊)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中國主會場南京博物院聯(lián)合八家單位推出“融·合:從春秋到秦漢”展覽。各大“鎮(zhèn)館之寶”齊聚南京,並通過5G技術“雲(yún)上”開展,展示從內容到方式的“多元與包容”。
該展覽分為“群雄並起、華夏一統(tǒng)”“百家爭鳴、重禮尊儒”等四個單元,集結了大量珍貴文物,如秦兵馬俑、吳王夫差劍、“王子午”鼎、人首蛇身玉飾、錯銀銅雙翼神獸等。
南京博物院副院長王奇志表示,因為疫情防控,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雲(yún)上”加強,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他指出,“300件(組)文物通過這樣的形式呈現(xiàn),旨在更好地傳遞出從紛爭到統(tǒng)一的大背景下,中國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包容性。”
“只隔著一層玻璃,這是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欣賞兵馬俑。仔細看,還可以看見兵馬俑身上的彩繪。”參觀者王曦指著展廳左側的兩尊兵馬俑説。
南京博物院展覽部崔小英介紹,每個兵馬俑的面部特徵不一樣,身高也是真人大小,兵馬俑來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鎧甲武士俑高183釐米,跪射武士俑高124釐米。
“從陶俑面部特徵看,有關中大漢,也有羌人、戎狄人等其他民族成員,代表統(tǒng)一國家中多民族共存,如今中國共有56個民族,這樣的一脈相承,就是我們想要強調的‘融合’?!贝扌∮⒄h。
隨著5G、虛擬現(xiàn)實等技術的大量運用,公眾對博物館有了更高的期許,各地博物館也紛紛致力於探索跨界傳播“新”表達。
如何打造更受歡迎的博物館?在南京博物院展覽部策展人田甜看來,應聚焦觀眾體驗,為不同群體量身定制,她介紹,南京博物院會針對不同的觀眾類別,去做相應的展覽策劃。每年臨時展覽約20個,重點打造4到6個大型特展。
成都博物館宣傳推廣部主任肖飛舸則認為,博物館的新媒體的發(fā)展,讓博物館從一個灌輸?shù)姆绞阶兂闪烁嗟氖且环N交流的方式,博物館從一個知識發(fā)佈的權威者,變成了文化的解讀者。
“傳統(tǒng)文化與大眾流行文化的結合,極大地拓展了博物館的邊界。”肖飛舸建議,在打造“網紅博物館”的過程中,除了對新技術、新潮流的把握以外,要注重對輿論的一個總結,以及對受眾群體的分析,從而不斷地對宣傳策略進行調整和適應。(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