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代的最美書店 升級的人文生活方式
步入坐落于哥倫比亞鄉(xiāng)村俱樂部舊址(今為上生·新所的一部分)的全球現(xiàn)象級書店蔦屋書店滬上首店,體味古典與現(xiàn)代、文藝與流量的珠聯(lián)璧合;登上上海中心52層,在距天空最近的書店朵雲(yún)書院旗艦店裏,時而低頭看書間風景,時而抬頭看雲(yún)卷雲(yún)舒;置身百年黑石公寓,在馬賽克花地磚營造出復古情調(diào)的音樂主題書店幸福集薈·黑石裏,懶洋洋地坐一下午;鑽進皋蘭路上由東正教教堂改建的思南書局·詩歌店,感受光線從圓形穹頂灑在地板上、書本上……
申城近一兩年新鮮啟幕的一批“最美書店”在火熱出圈,一躍成為吸引市民、遊客爭相“打卡”的文旅地標,化作令人嚮往又觸手可及的“詩與遠方”。這是一批已然在迭代的“最美書店”,不僅具備高顏值,也同時有著高體驗感、高附加值,共同為我們的人文生活方式描摹出更多更好的可能。
美在個性體驗:以“設計力”將富於人文濃度的書店與頗具辨識度的選址疊加複合
早些年的“最美書店”,似乎是大型購物中心的標配,有著清一色的挑高書墻、炫酷設計、敞闊空間,顏值固然很高,但不免美得有些千篇一律,有時書籍本身甚至成了打卡拍照的裝飾。如今的“最美書店”則更多地呈現(xiàn)出千店千面,各美其美。這與書店越來越倚重具有辨識度的選址緊密相連,不僅青睞于歷史文化建築,並且深度挖掘所在地域的歷史文化特徵,最終複合出獨一無二的場景式文化體驗空間,促成網(wǎng)紅地標的個性消費。
幸福集薈·黑石去年春天入駐復興中路上的黑石公寓,以飄散咖啡香的音樂主題書店樣貌對外敞開。這幢有著折衷主義獨特風格的建築,曾為“中國最好的公寓”,與武康大樓齊名;它所在的地域,更是被譽為音樂“搖籃”,包蘊了上海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博物館、上海音樂學院、上音附中、上海越劇院等一眾樂音悠揚之處,有著深厚的音樂人文歷史。以音樂點睛這家書店,可謂再妥帖不過。推開店門,沿著馬賽克花地磚鋪就的長廊往裏走,人們會邂逅左右兩邊若干圓形拱門,每一道拱門後,都別有洞天。其中最為迷人的“天地”莫過於長廊盡頭的唱片視聽集室,360度珍藏唱片墻集納了眾多黑膠唱片,戴上耳機,讀者或是樂迷便能瞬間隔絕外面的煩擾,進入音樂的王國。
因為一間教堂裏“生長”出來的書店,皋蘭路這條不起眼的小馬路成為了“網(wǎng)紅”,這便是2019年年底開業(yè)的思南書局·詩歌店。書店小巧精緻,前身是建成于1930年代的東正教聖尼古拉斯教堂,高高隆起的圓形穹頂,自帶神聖的氣質(zhì)——建築本身就是一首凝固的詩。而詩歌作為最為凝練的文學,也恰如教堂般代表了一種精神之引力。裝置藝術(shù)般拔地而起的不銹鋼金屬板環(huán)狀書架,擁抱著琳瑯滿目的書,也擁抱著步入這裡的人。顧名思義,詩歌店的上架圖書以詩為主題。這裡最常見的書便是詩集,精挑細選的中文詩歌來自11國詩人,並且有著佔比高達近20%的外文書籍,品種達600多種,1300余冊。
松江泗涇古鎮(zhèn)古樸的安方塔邊,白墻黛瓦的明清古建築管氏宅2019年夏天變身南村映雪書店,驚艷了時光。這是上海新華書店文旅類首家門店,店名分別取自元末明初文學家陶宗儀寓居泗涇的住所“南村草堂”和藏書家孫道明移居泗水之北的書齋“映雪齋”。古宅的一磚一瓦、一雕花一棱角,無不再現(xiàn)原有風貌,推開虛掩的木門,由石階而下,嫋嫋書香縈繞于幽深的庭院間。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是“南村映雪”鮮明的文化元素,這裡的近2000種圖書及文創(chuàng)産品多聚焦於此,既有傳誦至今的古文詩詞集,也有趣聞雜記和各色別致小物件。與之相呼應的,是化虛為實的書店景致,兩處軒窗綠意盎然,四角翹檐倒映晴空,一地螢石間雜青磚,以“晴嵐”“畫檐”“秋光淡”三處精緻的實景向讀者展現(xiàn)江南文化的優(yōu)雅與秀美。
這樣一類成為新晉文旅地標的書店,在申城還有很多。例如,棲息于徐匯濱江跑道公園的群島BOOKS,開在西岸美術(shù)館裏的BookArt,登陸外灘九江路大生大樓的讀者書店,選址佘山文化綠洲的山腳下的書店,松江廣富林明代高房裏藏著的朵雲(yún)書院,安福路上由孔氏宅邸變身而來的Film電影時光書店,思南公館裏馮玉祥、柳亞子舊居改建而成的思南書局……並且,這份地圖仍在不斷擴容。其中崇明島上的光明·稻田裏的書店令人期待已久,有望在花博會之際對外開放。
美在情感黏性:人們衝著顏值而來,最終卻為一種人文的精度、深度與溫度所打動
近年來層出不窮的新生代書店,從“高顏值”上已無愧於“最美書店”之譽,足以激起驚人的傳播漣漪。有意思的是,在這樣的書店裏,儘管很多人衝著顏值而來,進而卻在此感受到一種人文的精度、深度與溫度,與之建立起一種情感的黏性。
安福路上開業(yè)僅僅幾個月的Film電影時光書店,在一眾愛電影的讀者心中,已經(jīng)成為“家”一樣的所在。這家書店的開辦,重新喚起了它所在的小洋房見證的上海電影記憶:600多種與電影相關(guān)的圖書集結(jié),包括原著小説、影人傳記、影評影事、電影技術(shù)權(quán)威書籍等;市影評學會會長朱楓是“榮譽掌櫃”,作家毛尖、導演鄭大聖是“榮譽店長”;入門處墻壁上迴圈播放著卓別林經(jīng)典默片;二樓的西式起居室成了“會客廳”,皮革沙發(fā)、小矮桌排開,沙龍、點映、導演見面會等公益電影活動隔三差五就會於此舉辦……書店小而溫馨,讓電影可閱讀,將這座城市裏與電影關(guān)係最密切的一群人聚在一起,共用光影書香相伴的美妙。
群島BOOKS,一幢樸素的尖頂小木屋,隱于徐匯濱江一片花草叢中,去年6月揭開面紗,就像喧鬧都市裏辟出的一方心靈綠洲。它不僅是一家建築設計主題書店,也是集出版工作室、展覽、活動於一體的複合功能平臺、社群交流空間。在這裡,暢銷書不見蹤跡,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建築、設計等主題圖書,由此在人們眼前徐徐展開的,是山與海、城市與鄉(xiāng)村、建築與自然,是全球各地不同的居住方式、社會變遷、理想生活。這樣的書店,自帶靜謐的磁場,仿佛與世隔絕的孤島,而當人與書、人與人之間産生某種關(guān)聯(lián)與共鳴,又瞬間成為了綻放光芒的群島。值得一提的是,這份予人安定的力量,也借由多元的線上傳播方式如“群島FM”“城市罐頭”音頻節(jié)目、“群島讀書”書評專欄向更多的人們輻射,與線下書店雙軌並行。
名字怎麼看也不像書店的“神獸之間”,藏在八號橋創(chuàng)意園區(qū)內(nèi),儘管還未滿月就趕上疫情隔離期,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之後卻迅速火出了圈。神性代表邏輯與遠見,獸性代表審美與感悟,神性與獸性之間的張力即為人性之美——對於店名蘊含的深意,這家書店可是以腦洞大開的全方位實踐向人們做出注解。它一方面嚴選400本經(jīng)典,搭建了一個涵蓋16門邏輯性學科、分“好奇-進階-深入”三梯度的知識框架,另一方面又以不俗的文藝品味,篩選出數(shù)千種人文美學類書籍。在這裡,還可以偶遇、參與或清新或先鋒的音樂、舞蹈以及各種意想不到,店裏甚至開發(fā)有一款手機交互投影遊戲,鼓勵人們享受片刻脫離手機的離線生活。而這一切都像是在拓展著人與書、人與人的交互方式,促進邏輯與審美的理解、融合。
最美書店之美,最終是浸潤至讀者、顧客心靈的。新近選址蘭心大戲院隔壁開業(yè)的朵雲(yún)書院·戲劇店裏,有一處小小的設計令人津津樂道。這是書架中間“挖空”的一處處落座區(qū),倣若包廂,又頗似微縮舞臺。一個個“包廂”上方懸掛了一道道白紗簾,美得富於詩意,令人有置身雲(yún)海的錯覺,然而其真正的奧秘,只有當真正落座時才會恍然大悟。這道紗簾的長度竟然是經(jīng)過精心調(diào)試的,正因有了它,坐下來看書的人與從書架前走過的人,目光互不接觸,彼此不相干擾。這樣的細節(jié)從顏值出發(fā),抵達受眾需求,滿足著都市人之間既需要交流又想要保持距離的心理期待。
美在業(yè)態(tài)創(chuàng)新:重新定義人與空間的商業(yè)邏輯,也為人文生活方式給出種種“提案”
日本的蔦屋書店之所以被譽為全球最美書店,看似是因環(huán)境、選品的優(yōu)質(zhì),實則是因大數(shù)據(jù)驅(qū)動的新型跨業(yè)商業(yè)形態(tài)。如今每兩個日本國民中,就有一個持有蔦屋書店發(fā)行的T卡,可以在日本全國150多家連鎖品牌50多萬家線上線下店舖使用並獲得積分。通過新技術(shù)手段獲得更多用戶,讓他們到自己的實體店消費,這才是蔦屋的高明之處。申城不少新近出現(xiàn)在人們視線中的 “最美書店”,其關(guān)注度的掀起也正是因?qū)稌陿I(yè)態(tài)的創(chuàng)新性探索。
坐落于建國中路創(chuàng)意園區(qū)內(nèi)的“誌屋”,與其説是一間靜候讀者的書店,不如説是一個雜誌式的生活品位共用平臺——其本身就被當作不斷推陳出新的“雜誌”來經(jīng)營,每一“期”探求不同的主題或潮流風尚。抽象藝術(shù)、奢侈品牌、時尚雜誌、黑膠唱片等等,在這裡統(tǒng)統(tǒng)能找到,由此探索“將藝術(shù)融入生活,用藝術(shù)重建社會”。
虛擬時空裏的書店場景竟然延伸到了現(xiàn)實世界。去年夏天,B站爆款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變身”同名實體書店,鑽進數(shù)個大大的集裝箱,空降靜安大悅城樓頂,就在摩天輪下。這家特別的書店以通勤地鐵的概念,讓“紙上王國站”“動漫次元”“書籍保險庫”“衍生潮玩站”等集裝箱主題場館成為一個個站點,儼然集合了多元化業(yè)態(tài)空間站的潮流文化街區(qū),實現(xiàn)線上線下流量IP文化跨界。
實體書店在旅宿場景下也發(fā)出新芽。去年下半年,先是“中版·青書房”複合“一起一起青年旅舍”,開在東諸安浜路上一棟有些年代感的大樓裏,從旅宿場景和青年文化出發(fā)精選圖書,同時提供借閱和售賣服務,將閱讀深度植入酒店大堂、房間等不同的複合空間和消費場景;後有書店進駐愛琴海亞朵S酒店,直接把酒店大堂打造成了一座巨型圖書館,以“書店+酒店”的模式共建新知社區(qū),探究如何定義美好生活。
二手書電商多抓魚入局實體書店,新近在安福路300號開出了上海首店,名為“多抓魚迴圈商店”。可持續(xù)為其核心理念,只見1.3萬冊二手書籍被放置在一個個如同菜籃子的綠色書筐裏。它們都是自回收之後,經(jīng)過鑒定、翻新、消毒,再重新上架,以3至4折價格進行出售的。掃描每本書背後的二維碼,人們將獲悉每本書的售價以及庫存等資訊,而店員只在需要的時候出現(xiàn)。在這裡挑選書籍,就像尋寶,等待你的有不少冷門小眾書,甚至還有絕版書。
形形色色的“書店+”,已經(jīng)遠不止于書店了。它們重新定義著人與空間的商業(yè)邏輯,也為人文生活方式給出種種令人憧憬的“提案”。在這樣的場景中,美化城市、軟化心靈都將水到渠成。
?。ǚ蛾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