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文化遺存現(xiàn)今的模樣64】弦歌不輟,這座書院譜寫了千年教育傳奇
【這些文化遺存現(xiàn)今的模樣64】
光明日報記者 禹愛華
衡嶽之北,湘江西岸,茂林修竹間坐落著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風光 陳佳祺攝/光明圖片
書院,始於唐、興于宋,集講學與藏書于一體,是中國古代培養(yǎng)人才、傳承文脈的獨特教育形式。古往今來,中華大地有據(jù)可查的書院就有七八千所。然而,千年弦歌不輟並演進為現(xiàn)代大學的,惟有岳麓書院。
初秋時節(jié),記者來到湖南大學,踏訪這方文教聖地。
岳麓書院,位於校園後方的岳麓山畔。院落不大,透著古樸莊嚴。大門兩側,便是那副名爍古今的對聯(lián):“惟楚有材,于斯為盛?!?/p>
“這副集句聯(lián),上聯(lián)源自《左傳》,下聯(lián)出自《論語》,意為‘楚地人才眾多,這裡尤為興盛’。南宋,有以理學家張栻為代表的‘湖湘學派’;明清,有以王船山為代表的思想家群體,以陶澍和魏源為代表的經(jīng)世派群體,以曾國藩、左宗棠等為代表的湘軍與洋務派群體,以譚嗣同、熊希齡為代表的維新志士群體;民主革命時期,有楊昌濟、蔡和森等志士仁人……”在牌匾下,岳麓書院副院長陳仁仁細數(shù)“群英譜”。
沿著香樟、國槐織成的濃蔭,走向書院深處,身邊的每一處亭臺軒閣,都在訴説著千年的文脈綿延。
北宋初年,文教不振,地方官學未興。開寶九年(西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唐末五代僧人辦學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了岳麓書院。數(shù)十年後,學者周式任書院山長,宋真宗御賜“岳麓書院”匾額,使之名揚天下。南宋乾道年間,張栻掌教岳麓,“從遊之士,請業(yè)問難至千余人”,湖湘學派臻于極盛。此後的歲月,儘管朝代更疊、兵燹不斷、岳麓書院歷經(jīng)了七毀七建,但是,弦歌始終不輟?,F(xiàn)代教育崛起後,1903年,岳麓書院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再之後,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公立工業(yè)專門學校、湖南大學相繼在此辦學。
“改革開放後,岳麓書院進入了又一春,逐漸恢複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yǎng)功能,開始作為湖南大學的二級機構招生育人?,F(xiàn)在,擁有哲學和中國史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500多名學子在這裡上下求索、進德修業(yè)?!标惾嗜式榻B。
説起岳麓書院千年弦歌不輟的奧秘,陳仁仁這樣解釋:
“一是形成了朱張學統(tǒng)、湖湘精神,且後繼有人、代代傳承;二是自誕生起便有包容性、開放性,兼納各類學術交融激蕩,始終站在時代潮頭。比如晚清時就已開出算學、譯學等西學課程,作為現(xiàn)代教育之先聲的時務學堂,也是岳麓書院山長王先謙領銜創(chuàng)辦的。正因為始終站在時代潮頭,不管歲月多跌宕,岳麓書院總能‘擊楫中流’,成為學術研究、人才培養(yǎng)的重鎮(zhèn)?!?/p>
今天,這座千年書院,依然金聲玉振、續(xù)寫著濟濟英才“于斯為盛”的傳奇。
每天穿過書院去上課,是2022級文物與博物館專業(yè)碩士生周楚懿極為享受的“修學之旅”。經(jīng)過百泉軒、時務軒,走過御書樓、文廟,來到研究生們的課堂——紅花檵木掩映的文昌閣、崇聖祠和明倫堂。途中,一副副楹聯(lián)次第相迎,僅拿“勸學”來説,便有赫曦臺前的“合安利勉而為學”,大門旁的“學有因革,通變?yōu)樾邸保T側的“學宗鄒魯,禮門義路聖賢心”,教學齋前的“學以致用,莫把聰明付蠹蟲”……
最令她望之肅然的,是鑲嵌在岳麓書院講堂右側墻壁上的《岳麓書院學規(guī)》:“時常省問父母,朔望恭謁聖賢;氣習各矯偏處,舉止整齊嚴肅……”全文18條、108字,是清乾隆十三年(西元1748年)由當時的山長王文清手定。
“在書院每年的新生入學禮上,全體新生會集體朗讀《岳麓書院學規(guī)》,它也被作為湖南大學學生基本行為規(guī)範,印在學生守則的第一頁。”周楚懿告訴記者,除入學禮外,書院每年還會舉辦拜師禮、謝師禮以及端午祭祀屈原、清明祭祀先賢、金秋祭祀孔子,即所謂“三禮三祭”,以期“習禮育人”。
于斯為盛,是因師道傳承促進教學相長、學學相長,師生之間相交以道、砥礪共進。
“知道嗎?我一入學就有導師,而且是4個——學業(yè)導師、班級導師、生活導師、興趣導師??嫉狡渌髮W的同學都老羨慕了,他們不少人一直到做畢業(yè)論文時,才有老師指導!”説起這,2020級歷史學專業(yè)本科生劉暢笑瞇了眼。
“剛進大學,面對新環(huán)境、新同學、新學習任務,我有點兒手足無措。這時候,我的‘導師天團’出手了——學業(yè)導師孫慶娟老師為我指點迷津,推薦我閱讀《中國哲學簡史》《四書章句集注》等入門書籍;生活導師茹瑾是碩士生學姐,和我一起討論學問,也一起聚餐、爬山、觀影……”2021級人文科學試驗班本科生孫小羽感觸至深。
“能夠親炙名師門下,建立朝夕聞道、寓教育于日常的良好師生關係,是古代書院的可貴傳統(tǒng)。從2009年開始招收本科生起,我們就把傳統(tǒng)教育和現(xiàn)代大學教育結合起來,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希望以此促動學生們主動向老師請教,老師也能投入更多時間指導學生?!标惾嗜收h。
于斯為盛,是因“會講之風”助力思想繁榮,延擴著師生們的學術視野、人文氣度。
在岳麓書院講堂上,靜靜立著兩把木椅,一把屬於朱熹,一把屬於張栻。
南宋乾道三年(西元1167年),大儒朱熹從千里之外的福建崇安趕來,與岳麓書院掌教張栻相會,二人激辯經(jīng)典義理長達兩月余,引得千余名學子從四方會聚而來,“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
今天,“朱張會講”所代表的學術精神早已融入書院。名山壇席,智者新聲,古老而青春的講堂上再次激蕩起黃鍾大呂。從世紀之交開電視講學先河的“千年講壇”,到博士生自發(fā)組織的“明倫堂講會”,再到2013年以“承朱張之緒、取歐美之長;傳中華文明,耀智慧之光”為宗旨而設的“岳麓書院講壇”,數(shù)百位海內(nèi)外著名學者在岳麓山下登壇講學。
“我們的想法是,讓孔子和柏拉圖、朱熹和黑格爾、西方哲學和中國思想文化,都在這裡匯聚、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開闊的視野帶來開闊的襟懷,激勵學子們精研高深學問、弘揚人文理想、振興社會教化。”湖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唐珍名如是説。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5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