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全國政協(xié)委員馮小剛和張國立,在兩會的討論會上呼籲,恢復一部分繁體字以傳承傳統(tǒng)文化,並期望能讓孩子們感知“親”、“愛”這些有內涵的文字,讓部分繁體字進入中小學課本。
作為比較受矚目的“明星委員”, 馮小剛和張國立的呼籲頓時在網路上引起了熱議,新浪微博相關話題的點擊量很快超過百萬,有人説此舉利於傳承傳統(tǒng),也有人吐槽“考試答題,時間更加不夠”。
繁體漢字到底有沒有恢復的必要?昨天,記者採訪了幾位文化界、教育界的人士,下面,我們就來聽聽他們的看法——
□記者 余曉麗
簡化字利大於弊 個別可考慮“微調”恢復繁體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中文系碩士研究生導師湯惟傑認為,推行部分常用繁體字,未來是有可行空間的。
湯惟傑説,在基礎教育中推行繁體字,這個提法並非是馮小剛的首創(chuàng),其實幾年前已有專家提出,可在中小學教育中推廣“用簡識繁”。比如,教孩子認識一些常用漢字的繁體字形,以便於學生將來接觸到傳統(tǒng)讀物或古文典籍時,可以儘快親近起來,這對於傳承傳統(tǒng)文化是有益的。另外,在書法創(chuàng)作方面,使用繁體字也更為美觀,尤其是一些簡化後筆畫特別少的字,在書寫時很難擺好間架結構,此時用繁體就顯得更為妥當。
當然,這不是説簡化字不好。從古到今,簡化字在書寫中歷來都有,如今不少的簡化字字形,借鑒的就是該字繁體字的草書寫法。湯惟傑説,新中國建國後,日常用字使用簡化字,已經作為國策,進行了全國性的普及?!爱斎?,這些簡化字字形的確定,並非是‘拍腦袋’決定的,也是經過了一定的比較、研究,才最終拍板。”
湯惟傑是“70後”,他介紹説,他這一代,以及比他更年長的一些人,可能對“第二套簡化字”還有一些印象,這是我國在推廣簡化字時,做過的一次並不成功的試驗。
大約是1978年,我國推出了“第二套簡化字”,字形上簡之又簡。比如“面”字,被簡化成了“靣”,“煤”字簡化成火字旁加一個豎彎鉤,“雪”字簡化得只剩下“彐”,“私”字撇掉了禾字旁,變成了“厶”。這些字完全改變了漢字的某些特徵,已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方塊字”了,因此,“第二套簡化字”引起了眾多非議,最終在1981年宣佈廢除。
“這證明漢字不是隨便能簡化的,必須考慮到漢字原本的語義、字形。”湯惟傑認為,簡化字推行並使用了六十多年,不僅助推了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掃盲運動,讓更多人能認字、書寫,而且在日常的文化交流中,也顯示了其便利性。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湯惟傑剛收到一位香港朋友寄來的雜誌,他説,巧得很,這封郵件也可拿來説道説道?!耙晕业拿譃槔?,這個‘湯’字依然是傳統(tǒng)的繁體字‘湯’,可那個‘傑’字,已經使用了簡化字,而不是傳統(tǒng)的那個繁體字‘傑’?!边@説明,使用繁體字的地區(qū),也在部分地運用易識別、易書寫的簡體字。
“但是個別文字在簡化以後,容易混淆原來的意義,如果能夠將這些字恢復繁體字形,就能辨別它原來的意義了。”湯惟傑舉了兩個例子。
比如,後來的“後”與皇后的“後”,原本不是一個字,後來的“後”應是“後”,這類簡化,相當於將兩個意義有所不同的同音字,合併成了一個字。這種合併在語義的理解上,可能會有一些問題。
同理,還有宿捨得“舍”和舍得的“舍”字。舍得的“舍”帶有心理狀態(tài),是動詞,所以原來的繁體字就帶有提手旁,寫作“捨”,這樣更便於人們理解它的含義。
類似這樣經過合併的繁體字,以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湯惟傑認為,將來是否可以進行恢復繁體字的“微調”,是可以拿來討論的,“這樣既兼顧人們的情感、心理,也考慮到漢字本身的美觀、語義。”
繁體搭上國學熱 或可開設小學興趣課
蔡敏意老師在鄞州區(qū)某小學執(zhí)教,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她笑稱,作為第一代80後,自己能書寫的有限的幾個繁體字,還是從港臺娛樂節(jié)目中學來的,並且是字形比較簡單的幾個,筆畫太複雜的,就只會認,不會寫了。
“讓六七歲的孩子去讀寫繁體字,我覺得本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容易給孩子的認知造成混亂感?!?/p>
蔡敏意説,現在剛進入小學的孩子都不是“零入學”,很多孩子早已在父母或早教機構的教育下,認識了不少的漢字,這時候再教他們去認識和比較簡體字、繁體字,實施起來便較為困難了?!霸诨A語文教育中推廣繁體字,一定會是一項龐大的工程,而且?guī)啄陜纫耆茝V普及,幾乎是不可能的?!辈堂粢庹h。
不過,她很贊同通過解説一些特定的繁體字,讓孩子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因為漢字中有些偏旁部首、特定的結構,都是有含義的。蔡敏意覺得,在國學熱興盛的當下,可以適當在小學階段開設一些與繁體字教學相關的興趣課,比如讓他們知道“愛”字原本寫作“愛”,中間有一顆心,“親”原本寫作“親”,要看得見。通過這種生動形象的講解,逐漸培養(yǎng)孩子對繁體字的興趣。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還可以慢慢滲透更多的內容:可以讓高年級的小學生進行一些簡體字與繁體字的字形對比、辨認遊戲,或者講述幾個特定的漢字,從象形文字轉變到繁體字,再到簡化字的故事。蔡敏意認為,這些都可以作為教學實驗的探討。
書法中的字形之美 繁體字更有美感
記者昨天也採訪了鄞州區(qū)文聯(lián)副主席、書法家史曉卿。在書法和篆刻上頗有研究的他,對部分恢復繁體字以及讓繁體字進入中小學課本的提議,表示贊同。
史曉卿説,繁體字的沿用歷史很長,五四運動之後,在新文化運動思潮的影響下,人們接受了新興的思想,才慢慢摒棄了一些複雜的字形字體,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簡化字更是得到廣泛普及。但在藝術界,從事書法等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時,大多數書法家還是約定俗成地沿用繁體字,剛入門的學生則要從簡體字開始,慢慢學習繁體字的寫法。這其實就是傳統(tǒng)的傳承。
32歲的書法愛好者沈小霞,從五歲開始練習書法,她對於繁體字也是情有獨鍾。她説,日常書寫中,她會使用簡體字,但在與家人、朋友進行書信交流時,她喜歡手書繁體字,比如,寫一些小楷的明信片,或者為朋友寫副春聯(lián)什麼的,她都用繁體。
沈小霞舉例説,寫一副“龍馬精神”的橫幅,“龍”、“馬”兩個字的繁體就特別好看,“龍”字就像一條龍盤旋在天,昂首挺胸,龍須飛舞,龍尾高翹;而“馬”字,能感覺到四個奔騰的馬蹄,還有馬脖子上飄揚的馬鬃,極為形象。沈小霞覺得,推廣部分字形優(yōu)美,又有內涵的繁體字,讓大家學會書寫,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可以讓人們記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
網友觀點大碰撞
支援:繁簡共存或有可能
反對:要用的話還是不太現實
青年考古學生:恢復沒必要,但支援推行“識正書簡”,認識繁體字,書寫簡體字??梢栽谥袑W語文課堂上認識常見繁體字,並且在考試當中允許學生使用繁體字。
許闖Trunk:強力支援。幾千年的文字演變,有它本身的意義和力量,真的不應該去簡化它。當然從美感上講,繁體也比簡體美太多了。這個真心希望有一天能恢復。
張魏然:每年兩會都要圍繞繁體字話題討論一番。雖然縱觀歷史,文字的簡化的確是個必然,但不懂繁體字不利於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問題確實存在,除藝術修養(yǎng)外,社會對繁體字是有文化需求的。本人偏好繁體,想來繁簡共存或有可能,小學書簡認繁,不加干預使大眾認知,至於消亡與否則留給時間評斷。
Freshlyground:作為學生,我很希望了解我們國家的字體是如何演變的,也希望能夠認識繁體字,更好地和港澳臺的同胞交流。我希望能恢復繁體字演變教學,但是要用的話還是不太現實,已經習慣簡化的字再改回去,考試速度真心跟不上啊。
渣拓_朕與將軍解戰(zhàn)袍:語言是用來溝通的,簡體字是順應發(fā)展産生的東西。不是説你寫繁體字了,就有愛了,就知道回家了,就知道照顧老人了。道德層面的東西是通過教育引導才有的,不是你寫繁體字就有了。囧,馮小剛是什麼腦回路。
-Ehrde-:現在全民使用簡體,看不懂繁體又不會影響説話做事看書寫字,既然不會給生活帶來什麼不便,那恢復它有什麼意義呢?作為教育的一環(huán)可以接觸,但是硬性推廣根本沒必要。
蔥油拌面2010:繁體字幹嘛啊,索性回歸甲骨文唄,然後吃生肉穿獸皮住巖洞,絕對原生態(tài)啊,絕對不會文化斷層?。?/p>
安然若楓:不同意。將來孩子被罰抄300遍課文的時候得增加多少勞動量……
希天才的小AA:其實我一直不支援恢復繁體字,會認不就好了麼?字的出現本身就是為了交流的方便,簡體字的存在也就是為此不是麼?難道是為了破壞中華文化才故意改的麼?!看看以前和現在的文盲比例就知道簡體字的價值所在了。至於繁體字,什麼幾千年文化傳承,拜託那些繁體字也是慢慢改過來的好麼?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