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唐代佛像壁畫 記者 張宇明 攝
本報訊 (記者 張佳) “絲路梵相——新疆和田達瑪溝佛教遺址出土壁畫藝術展”今天起在陜西歷史博物館正式與大家見面,西安是這批精美文物第一次走出新疆後來到的第二站。
“裸身舞伎”“漢服人像”同現身
壁畫作為極具史料價值的文物,出現和展出時其中的人物多是圍繞一個主題展開。但在今日開展的“新疆和田達瑪溝佛教遺址出土壁畫藝術展”中卻出現了風格迥異、題材不一、人物類別多樣的壁畫展品。
此次展覽匯集了近十年來新疆和田達瑪溝遺址出土的壁畫珍品51件(組),這些壁畫大的長約2米,小的僅有巴掌大小。內容多為佛教題材人物,但其中5塊舞伎圖壁畫是達瑪溝東部區(qū)域被盜佛寺中出土的伎樂天神像。這5塊舞伎壁畫中的人物婀娜多姿、神態(tài)各異、鼻梁挺拔、線條優(yōu)美。還有一個共同特點,這些舞伎都是裸身形象,與以往宗教壁畫人物著裝大相徑庭。新疆自治區(qū)博物館研究室副研究員葉爾米拉説:“這是典型的犍陀羅風格,説明當時社會的藝術品位相當高。”
在眾多西域風格濃郁的壁畫中,出現了一塊繪有漢服男子的壁畫,葉爾米拉説:“和田古稱于闐,是絲綢之路南線的一座重要城市,在距長安數千公里外的于闐發(fā)現漢服人物,説明當時的絲路貿易很是繁盛,多民族融合程度也很高?!?/p>
千年前的“信封”上寫有消失的文字
在展品中有兩件名為“于闐文案牘”的木質文物,外觀看上去像一個木盒子,上方木蓋成梯形,中間有一方槽,槽中有兩個小孔,底座上也有兩個小孔。文案書寫完後,上下合二為一,可以用繩子穿于小孔之中,將文案固定後再用封泥封住方槽,以避免外人窺探文案中的內容。這種1000多年前的古代“信封”,其精巧體現了古代于闐人的智慧。
展出的兩個文案牘中,有一個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文字。來自和田的文物專家艾力·阿不杜拉説:“經過考證,這應該是已經消失的古于闐文字,現在已沒有人認識這種文字了?!痹陂L達上千年的民族融合和歷史發(fā)展中,古于闐文字已經隨著它的國度一起消失在歷史的歲月中。
追繳回的壁畫經過1年修復後展出
據介紹,展出的壁畫有很多是公安機關追繳回來的。在和田地區(qū)保存了塔裏木盆地數量最多的佛寺遺址,但這些遺址大都被外國探險隊染指,出土文物多流失海外。艾力·阿不杜拉説:“目前追繳回的壁畫,大約佔達瑪溝地區(qū)出土壁畫的10%,且被盜走的壁畫大多是壁畫中的精品?!?/p>
這批文物以前只在新疆範圍內展出,去年12月才第一次出疆展覽。它們?yōu)楹沃两癫懦鼋咳~爾米拉説:“之前很少出疆展示,主要是因為要做好保護。達瑪溝壁畫從出土至今,經受了十餘年的空氣接觸,相較出土之前,面貌並未發(fā)生太大的變化,這得益於繪畫原料和繪畫本身技法問題,也得益於和田本地的氣候優(yōu)勢。”據了解,這些壁畫此次出疆之前,均已在烏魯木齊進行了為期1年的修復。陜西歷史博物館已為這些文物在西安的氣候條件下展出採取了妥善措施。
本次展覽共51件(組)展品,分“佛像莊嚴”、“如是我聞”、“千年幽光”等部分,集中展現了于闐繪畫的豐富內涵和藝術特色。該展覽于2015年4月21日起在陜西歷史博物館東展廳南展室免費向市民展出,展覽時間將持續(xù)至2015年7月4日。
新聞連結
2000年3月,和田當地牧羊人在達瑪溝鄉(xiāng)南部托普魯克墩挖掘紅柳根時發(fā)現了佛教塑像,後考古專家們在當地陸續(xù)發(fā)掘出大約建於7世紀至9世紀的佛塔、佛殿、僧院遺址。其中大量壁畫雖多為殘片,卻仍然綻放著于闐繪畫藝術的璀璨光芒,對了解和研究8世紀前後於闐佛教藝術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