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夜幕降臨,福建泉州府文廟裏便會傳出陣陣悠揚婉轉的琴聲,那裏有一群下班後來這裡免費為觀眾表演的南音愛好者。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
未來網福州9月24日電(記者 程婷)每當夜幕降臨,福建泉州府文廟裏便會傳出陣陣悠揚婉轉的琴聲,那裏有一群下班後來這裡免費為觀眾表演的南音愛好者。每到活動期間,福州市臺江區(qū)第四中心小學裏必會有三五成群的孩子在演奏十番音樂。
南音、十番音樂等早已成為八閩人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南音、十番音樂都是福建省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項目。南音也稱“泉州南音”,是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漢族音樂,其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十番音樂是福建省福州和閩西客家流傳的一種傳統器樂演奏曲,自清朝道光中期就開始流傳,曲調來源大體上可分為曲牌、小調、嘩牌以及一些流行歌曲,音樂高八度,風格粗獷。
福建省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資源大省之一。像南音這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多達130項,包括南音在內的七個項目還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和名冊。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保護歷史文物作出重要批示,他説,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可喜的是,通過多年的努力,福建已逐步建立健全保護機制和工作機制,努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無論是南音還是十番音樂,都仍深受群眾歡迎,從學校到社區(qū),都有樂聲迴響。更重要的是,這些古老而優(yōu)美的韻律架起了與臺灣地區(qū)、東南亞、甚至世界溝通交流的橋梁。
南音、十番音樂遍地開花 “非遺”傳承後繼有人
在福建泉州的鬧市之中,古老的文廟因與南音結合而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每當夜幕降臨,就會有一群忙完白天工作的人走進文廟,橫抱起琵琶,共奏一曲南音。
據南音傳承人之一的夏永興介紹,自2003年開始,泉州文廟就成為南音愛好者的一個開放的、零門檻、零門票的舞臺,不管是誰、不管是否專業(yè),只要熱愛南音、想登臺一唱的人都能登臺表演,幾乎全年演出不斷。
泉州市民楊映娥,因從小就聽媽媽唱南音,也跟著愛上了古老的音樂,如今是文廟裏的????!鞍滋煸谝患夜旧习?晚上就來這裡演出?!彼h,像她這樣的愛好者很多,想聽南音、想唱南音的,晚上都會來到文廟。
事實上,在泉州,南音就像廣場舞一樣風靡各地、遍地開花,幾乎每一村莊、每一個社區(qū)都有唱南音、聽南音的人。
不僅如此,從上世紀90年代起,南音就走進了小學課堂,2009年更是出版《泉州南音教程》作為中小學學生的南音學習教材,包括南音在內的10多項非遺項目進入中小學課堂。到今年,泉州市已連續(xù)27年舉辦中小學南音演唱、演奏比賽。泉州藝校、泉州師範學院等學校作為傳承人培養(yǎng)基地,開設了閩南文化專業(yè)教育,光泉州藝校至今已輸送專業(yè)人才1000多名。
類似的,福州十番音樂也早已走進課堂,成為受學生喜愛的課程。福州臺江區(qū)第四中心小學校長潘佳娜告訴未來網記者,十番音樂通過校本進課堂,在全校一直三年級開課,所有學生都會接受十番音樂的熏陶。
據福建省文化廳副廳長陳吉介紹,目前,閩南三市已在大部份中小學開設相關課程並編印使用《閩南鄉(xiāng)土系列教材》,福州市在82所中小學建立了非遺進校園示範點。此外,福建省社會科學院、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等科研單位和廈門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院、泉州師範學院等高校,均已建立以非遺研究為主要方向的課題組,從事非遺研究;福建師範大學、泉州師範學院建立了戲劇學、南音碩士點,福建“非遺”傳承後繼有人。
一彈一唱間架起與同胞和世界溝通的橋梁
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依山傍海,與臺灣隔海相望,是我國大陸重要的出???也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海峽兩岸在文化上同根同源,許多民眾使用共同的語言,承傳著許多共同的生産生活方式,有著共同的民間信俗。在這種獨特的區(qū)位環(huán)境之下,南音、十番音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在閩臺交流中起到了橋梁作用。
2009年,福州臺江四小曾帶著十番音樂赴臺灣馬祖進行訪問演出,2010年到臺灣本島進行藝術文化交流,在吹拉彈唱之間增進了兩岸學生的友誼。
事實上,近年來,閩臺文化承傳和學術研究不斷,兩岸的交流合作取得了很多積極成果。目前已形成海峽論壇、海峽兩岸文化産業(yè)博覽會、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jié)、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jié)、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jié)、海峽兩岸茶葉博覽會、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兩門(廈門—金門)兩馬(馬尾—馬祖)鬧元宵等相對固定的兩岸共同參加的文化經貿交流合作平臺。
媽祖信俗、客家祭祖、關帝信俗、鄭成功(國姓爺)信俗等民間信仰活動已經常態(tài)化、規(guī)?;?。兩岸之間的祭祀祭典活動、巡安活動,以及宮廟之間的聯繫交流合作十分頻繁,受到廣大信眾的歡迎。臺灣各地的民間文化信俗活動,也積極邀請福建團組加盟。福建方面培訓臺灣藝人的工作和臺灣學者入閩研究的工作已經常態(tài)化,涵蓋了文學、美術、音樂、戲劇、舞蹈、曲藝、文物、民俗文化等幾乎所有的專業(yè)門類。福建主要的藝術團隊都相繼進入臺灣,在一場場非富多彩的演出中,提升了臺灣同胞的文化認同。
在促進加強與臺胞溝通聯繫的同時,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還帶動和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溝通交流。
今年已73歲的夏永興説,“很多在海外生活多年的人思鄉(xiāng)情切,渴求聽到鄉(xiāng)音,聽一聽南音會緩解他們的思鄉(xiāng)之情?!痹?003年回國之前的近20年時間,他都在菲律賓的華僑社團中傳授南音、在華人樂館為華僑表演。期間,他還將南音帶到了東南各國。
另據南音省級傳承人李白燕介紹,泉州南音有傳承和創(chuàng)新,適合雅俗共賞,近年來已走出國門,到西班牙、葡萄牙、波蘭等國進行文化交流,以藝術促進中國與世界的溝通、對話、往來。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