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旅遊平臺旅遊族(Travelzoo)的最新年度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香港、歐洲、美國和韓國是中國遊客購買奢侈品的4個主要地區(qū)。2013年,通過香港和歐洲購買過奢侈品的中國遊客分別佔到64.6%和46%,美國為33.4%,韓國為19.3%。相比而言,在國內(nèi)購買過奢侈品的僅為12%。
調(diào)研認為,海外購物特別是購買奢侈品將持續(xù)是中國中産遊客赴海外旅遊的主要目的。近年來,中國中産階層開始逐步興起出於休息放鬆而赴海外的度假休閒式海外遊,其中一個表現(xiàn)是前往馬爾地夫這樣的知名海島休閒度假。但是出於購物目的的海外遊一直是中國中産階層遊客的最愛,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國內(nèi)外奢侈品存在巨大差價。
首要的原因自然是高昂關稅。中國對奢侈品徵收高達30%到40%的關稅,這使得在國外購買自用奢侈品能夠節(jié)省大量的稅金。據(jù)央視不久前的隨機調(diào)查,在中國內(nèi)地,奢侈品的平均價格比法國高70%,比美國高50%,比香港高45%。在巨大的價差面前,有奢侈品消費需求的人自然會選擇到國外購物。
其次,歐美普遍採用的出口退稅政策使中國消費者更是感受到額外的優(yōu)惠。中國顧客只需要出示回國機票和購物小票,就能在海關的專設窗口得到10%以上的消費稅返還。比如在德國花人民幣8000元購買一款普拉達皮包,不僅標價就比國內(nèi)便宜近3000余元,消費者還能再享受到1500元左右的退稅。而每年中國遊客在歐洲的消費退稅就達約30億歐元。
中國遊客的假期較短較集中,只要家裏有上班族,一般能夠出國購物的時節(jié)大都集中在春節(jié)前後和“十一”黃金周。大量遊客擁擠在狹窄的時間段內(nèi)出國購物遊玩,加深了人們對“中國購物客”的固有印象。比如中國人去歐洲,購物總會成為行程中最重要的安排。人們花兩個小時遊覽盧浮宮,一個下午遊覽凡爾賽宮,剩餘的幾天時間都用在“老佛爺”商場排隊購物,對購物的熱愛已經(jīng)成為海外中國遊客在媒體上的標準形象。
法國仍是中國人歐洲遊首選地
旅遊族亞太最新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法國仍是中國遊客赴歐洲旅遊的首選國家,巴黎更是國人心目中排列第一位的購物天堂。
雖然冬日巴黎街頭觀光的中國遊客並不多,但只要走進“老佛爺”和“春天百貨”,就可以看到成群結(jié)隊的中國人擠滿了各個奢侈品櫃檯,尤其是皮包和首飾櫃檯,幾乎每個櫃檯都安排有講中文的店員笑臉相迎。一些大型商場,只要看到中國顧客就會特別關照,因為他們知道中國顧客一定會一次購買超過175歐元的商品以獲得10%以上的退稅?!按禾彀儇洝痹诒R浮宮旁邊新開了一家主要經(jīng)營珠寶和箱包的小型店舖,在提供免稅文件的機器上,最顯著的語言標識就是中文。
巴黎的地鐵、火車站,時時用中文播報“當心您的手機錢包及私人物品”的提示,針對中國遊客的街頭行竊時有發(fā)生,但中國遊客對法國旅遊和購物的熱情不減。在2014年,計劃去歐洲旅遊的中國受訪者中,35%的人選擇赴法國旅遊。計劃前往巴黎的中國遊客中,去“老佛爺”和“春天百貨”、香榭麗舍大街上的奢侈品店以及物美價廉的大型購物中心“血拼”,是鐵定行程。旅遊族中國總裁洪維認為,今年赴巴黎的客人與往年有所不同,過去主要是首次赴法國的跟團客人,今年有較多自由行的客人,他們已嘗過巴黎購物的甜頭,看準了春節(jié)正逢法國的冬季打折季,有些商品甚至奢侈品低至3折至5折,於是早早預定了折扣機票,自己安排購物遊行程。
從巴黎市旅遊局的免稅文件來看,中國人的平均消費達到了1500歐元(約合人民幣12305.17元),是日本人的2倍以上。對巴黎的商家來説,中國人在法國已經(jīng)成為繼日本人和俄羅斯人之後,排在第一的顧客。
法國外交部長法比尤斯宣佈,為吸引中國觀光客,法國決定自1月27日(中法建交50週年紀念日)起,向中國觀光客開辦48小時內(nèi)發(fā)簽證的措施。據(jù)法國相關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每年有超過90萬中國人到法國旅遊,預計到2020年這個數(shù)字會增加至400萬。
2015年海外消費翻番
諮詢機構(gòu)貝恩公司發(fā)佈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2013年,中國內(nèi)地消費者奢侈品支出的2/3在海外。一方面是中國人颳起海外購買奢侈品的風潮,而另一方面奢侈品在中國的店舖則顯得異常的冷清。很多奢侈品企業(yè)不得不將其國內(nèi)店舖定位為展示産品的概念店,一家奢侈品公司中國代表説,中國是重要的市場,有很多客人先在中國境內(nèi)充分了解品牌,而後才到國外消費。
摩根士丹利發(fā)佈報告預測稱,到2015年,中國遊客在海外消費的金額將達到1940億美元,接近目前的兩倍。
[責任編輯: 楊麗]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wǎng)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