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高價咖啡、路虎高價進口汽車、蘋果售後門和三星字庫門、洋奶粉漲價潮、進口藥價虛高……今年以來,中國主流媒體大肆報道了洋品牌等一系列壟斷與價格虛高等許多問題,許多人都在疑惑,為何洋品牌在發(fā)達國家能夠做到誠實守信,以相對低廉的價格為顧客提供一流的服務和産品,但在中國就變成高價與傲慢、推諉和不負責任的代名詞。中國消費者以全球最貴的價格買回來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商品和服務,還時不時要忍受洋品牌的傲慢和欺壓。
洋品牌為何在中國市場底氣十足?令許多中國消費者甘當其現(xiàn)金奶牛?
仔細思之,一方面,洋品牌掌握了最新的技術或時尚潮流,市場有效供給嚴重不足,屬於賣方市場。另一方面,洋品牌掌握了進口商品渠道和銷售體系,擁有定價權,國內消費者選擇餘地較小。同時,洋品牌在佈局中國過程中,利用資金優(yōu)勢,有意識收購消滅競爭的同類中國品牌,佔有優(yōu)勢市場地位。
當然,在市場充分競爭的環(huán)境中,洋品牌沒有強迫消費者購買或使用,購買洋品牌是消費者自由選擇的結果。中國消費者為何不願選擇國産品牌?不可否認的是,無論在技術還是服務等方面,國産品牌與洋品牌普遍存在較大差距,消費者選擇洋品牌更多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過去十幾年,國産品牌大多創(chuàng)新不足、山寨十足,重視炒作、輕視品質,重視線下銷售、輕視線上互動。當然,國産品牌也在逐步重視技術創(chuàng)新和産品品質,增強對消費者的售後支援和服務,但要完全達到消費者滿意的程度,大多數(shù)國産品牌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有效供給不足、掌握分銷渠道、佔有優(yōu)勢地位並不意味著洋品牌可以將中國這樣一個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當作一個消費者得不到重視、長期被欺壓的市場。既獲取鉅額利潤又高高在上,洋品牌應反思在中國的長期發(fā)展策略是否理智。我們的政府、企業(yè)和消費者也要反思。一是政府和民眾是否對洋品牌過於縱容,崇洋媚外的消費方式何時休?政府何時能夠規(guī)範洋品牌市場交易秩序,嚴懲目無中國消費者權益、肆無忌憚地獲取鉅額利潤的洋品牌?二是國産品牌“打鐵還需自身硬”,應將資金投入從重視行銷、炒作等方面轉移到技術研發(fā)、提升産品品質和服務、塑造“名牌名品”,為本國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消費選擇。
?。ㄗ髡邆S中商流通生産力促進中心消費政策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wǎng)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