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當下中國智慧手機市場的第一名?這似乎成了一樁懸案。小米、聯想和三星分別宣稱自己是中國智慧手機市場的老大。
8月初,小米公司援引Canalys的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小米手機出貨量為1499萬臺,佔據國內智慧手機市場第一,份額為14%。隨後,聯想公司引用IDC的數據強調自己才是市場第一,份額為12.5%,小米次之。而易觀國際的數據顯示,三星依然是中國智慧手機市場的霸主,份額為15.4%。
數據打架背後,是市場競爭的膠著。拋開各家調研機構數據來源的構成以及調查方法的異同,能夠得出一個共識是,當前國産手機已經取代國外品牌手機成為國內手機消費市場的主力軍。根據市場調研機構賽諾的數據,今年二季度國産手機佔國內智慧手機市場份額比為74.8%,除了三星和蘋果外,前10名基本被國産手機壟斷。而就在幾年前,這個排行榜上幾乎清一色的是國外品牌。
國産手機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國産手機銷售渠道變得多樣化。在電商模式被引入後,手機廠商不再需要去層層鋪貨,甚至不需要實體店,産品的流動只是在工廠和消費者兩個點之間進行。這就有效減少了庫存,降低了行銷成本。小米手機和華為的“榮耀”系列手機天生就帶有這樣的網際網路基因。饑餓行銷也屢試不爽。其次,國産手機廠商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已經摘掉了“山寨手機”的帽子。在産品設計、外觀、配置和性能等方面國産手機都不輸于國外大品牌,價格卻比後者要低得多。高配低價、價格戰(zhàn)是國內手機廠商剋敵制勝的法寶。
隨著國內市場的逐漸飽和,“走出去”成為當下的選擇。以“中華酷聯”(中興、華為、酷派和聯想)為代表的國內手機廠商這些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今年年初,聯想以29億美元的代價從谷歌手中接過了摩托羅拉移動,正式進入美國市場。華為預計今年手機發(fā)貨量8000萬部,其中六成左右的銷量來自海外市場。此外,中興、酷派、金立等在海外市場均有斬獲。數據顯示,2014年第一季度,在全球出貨量排名前10位的手機廠商中,中國品牌佔據了“六強”席位,合計市場佔有率超過25%。
數量上的優(yōu)勢並不能轉化為競爭優(yōu)勢。相較國內市場,海外市場更成熟,競爭更激烈,國産廠商往往會遇到水土不服。最近,國內粉絲眾多的小米手機就在臺灣市場栽了個跟頭。今年7月,小米在臺灣複製國內饑餓行銷的做法時,被臺灣“公平交易委員會”質疑虛報銷量,收到60萬元新臺幣的罰單。華為和中興的電子設備在多個國家被以安全問題為由拒之門外。
國産手機廠商缺少對産業(yè)鏈的掌控。全球範圍內,高端手機晶片市場長期被高通、英偉達等廠商佔據;手機作業(yè)系統更是外國廠商的天下,除了IOS、Android、Windows Phone之外,幾乎沒有別的選擇。國産手機廠商相當於只是賺得了整個手機産業(yè)鏈裏組裝這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利潤。其他環(huán)節(jié)均受制於人。以聯想為例,其二季度智慧手機銷量雖然為1580萬臺,但包括平板在內的移動設備業(yè)務總營收只有17億美元,平均單價還不到600元。而同一時期,掌控手機製造全産業(yè)鏈的三星公司,其移動部門的營收約為270億美元,利潤為43.5億美元。
國産手機在海外還要應付各種專利戰(zhàn)。微軟對於每一部安卓手機都要收取5~7美元的專利費。連“圓角矩形”這一手機外觀也早已被蘋果申請為專利。2011年,蘋果指控HTC侵犯其專利,在美遭到禁售。官司打到最後,HTC既賠了錢,又輸了市場。蘋果則“躺著”把錢掙了。2013年,美國無線技術開發(fā)和專利授權廠商InterDigital對華為、中興提起專利侵權訴訟。一連串官司最終拖累了華為和中興進軍海外的步伐。
推薦理由:
國內智慧手機市場同一時期竟出現了3個自稱“第一”的廠家,這事兒多少有些滑稽。拋開第一之爭,一個大家認同的事實是,近年來國産手機取得的巨大進步。不論是從行銷手法、市場定位,還是從外觀和品質上,國産手機都打了漂亮的翻身仗。但是在海外市場上,國産手機除了在數量上有所突破外,其實並沒有多少核心競爭力。在産業(yè)鏈、技術專利、軟體支援方面都要仰人鼻息。對於國産手機來説,要想“躺著”掙錢,則需要在産業(yè)鏈的兩頭:研發(fā)設計和品牌服務上多下功夫。(楊程)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