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近一年的北京紫竹院路人濟山莊“最牛違建”終於拆除。戶主張必清稱,一建一拆花600萬,“一個別墅沒了”。據(jù)悉,目前被拆除違建剩下清理垃圾和加固修復(fù)等工作。
去年8月12日,新京報曾報道,人濟山莊4號樓樓頂覆蓋上千平方米違建。當(dāng)日,城管部門限令房主15日內(nèi)拆除。
拆除假山用掉上百罐氧氣罐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最牛違建”含多間餐廳、健身房、電視房甚至KTV、診療室和客房,“房間錯落有致,山體和水池相襯,低調(diào)奢華?!?/p>
昨日,張必清首次準(zhǔn)許媒體記者到家中參觀,“最牛違建”僅剩下破亂不堪的陽光房,昔日豪華已不再。
被定性違建的房屋在27樓和28樓。被曝光時最為顯眼的半圓形飄窗和葡萄架,均已被拆除,地上堆了10多個氧氣罐。施工工人介紹,為了切割違建的各種鋼結(jié)構(gòu),氧氣都用掉了上百罐。
27樓的假山也已被拆光,整層樓堆滿了建築材料。張必清介紹,該樓為此前的會客廳,約100平方米。
“樓頂違建什麼都不想留”
截至昨日,北京最牛違建拆除已近一年。張必清解釋是因拆違難度太大。
此外,建築垃圾的外運緩慢也導(dǎo)致施工進度慢,“整棟樓僅有一部電梯可供運送建築垃圾”。
“樓頂違建上的這些東西什麼都不想留?!睆埍厍逋嘎?,前後拆違已花掉300萬元。
張必清稱,因拆違建假山時産生了樓頂上的屋頂斷面,冬天的時候會漏風(fēng),屋頂有被掀翻的危險,同時還造成了鄰居和自己家屋頂漏水,目前,他已將工程的重心轉(zhuǎn)向加固修復(fù)階段。
對於最牛違建的拆除情況,張必清表示,將邀請城管部門對樓頂違建的拆除情況進行驗收。
■ 對話
張必清:為建“花果山”自學(xué)園林設(shè)計
時隔一年,“最牛違建”終被拆平。拆除現(xiàn)場的“圖文直播”中,多方質(zhì)疑不斷升級,昨日,新京報記者對話“最牛違建”主人張必清,看看他這一年在做什麼,拆違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
模倣南方園林建“花果山”
新京報:你的“最牛違建”叫什麼名字?
張必清:它最初是陽光房,經(jīng)過7年不間斷建設(shè),已形成園林式景觀。來訪的朋友們看了都説好,説有花有草有水塘,像個花果山。
新京報:為什麼要建“花果山”,不知道是違建嗎?
張必清:起初我真不知道是違建,當(dāng)時政府部門提倡樓頂綠化,我想種點花草搞綠化吧,後來做著做著就做大了。
新京報:為何建這麼大規(guī)模,有人説你把這裡建成會所?
張必清:因為根本停不下來。7年來一直在打造花果山。為此,我還參考了一些園林規(guī)劃方面的書,自學(xué)園林設(shè)計,去南方園林景觀考察,並請教園林綠化專家。我想打造一個綠化樣板,只是偶爾邀請好友來聚聚,談不上會所。
看到拆違圖片當(dāng)場暈倒
新京報:有消息説拆除過程中,你不在北京,在雲(yún)南等地遙控指揮拆除?
張必清:建了六七年,“花果山”就像我的孩子。今天被掰了一個胳膊,明天擰了條腿,我心裏特別難受,家人讓我去外面散散心。
新京報:在雲(yún)南做什麼?
張必清:我在雲(yún)南瀘沽湖等地休養(yǎng)。違建開拆時,我就因心臟不好病倒了。在雲(yún)南,好幾次看到拆遷工人給我發(fā)的微信圖片,當(dāng)場暈倒。
新京報:違建開拆中,生活被打破了?
張必清:是的,我的公司被關(guān)了。各種事情各種人都找上我,我活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我在雲(yún)南多的時候一天要接200多個媒體來電。
新京報:你成了名人?
張必清:我哪是名人啊,我成了社會負(fù)面代表。
“有人花20萬找我上節(jié)目”
新京報:你的住宅面積有多大?
張必清:累計400平米左右。在設(shè)計花果山的時候,我的確“違建”了,將陽光房外麵包裹了一層假山皮,以及設(shè)置了彩鋼板。這些目前都被拆了。
新京報:拆除前後花了多少錢?
張必清:建違建花了300多萬,拆除又花了300多萬,一共600多萬出去了??梢再I一個別墅了(笑)。
新京報:拆違過程中,工友向你反饋了什麼資訊?
張必清:有工友説門口經(jīng)常塞進一些小字條,有的字條寫著,只要讓進去看一看,給五萬元錢好處費。這也讓我很吃驚。
新京報:有人給你錢嗎?
張必清:也有,某電視臺,請我去做養(yǎng)生節(jié)目,承諾給我20萬,我知道他們是想把我叫去炒作,被我拒絕了。
希望轉(zhuǎn)行做公益
新京報:一年來你在忙什麼?
張必清:一直在忙著拆違。我期望早點拆完。
新京報:拆完後準(zhǔn)備幹什麼?
張必清:我61歲了,一年來老了很多,頭髮也花白了。如果還有19年光景,我想做些公益慈善,我想為老人的健康做點事情。(記者何光 申志民)
[責(zé)任編輯: 林天泉]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wǎng)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關(guān)注臺灣食品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