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5歲的張麥屯有句口頭禪:這跟錢沒關(guān)係。在他看來,幸福不是躺著花錢,而是雙手不離釘耙,想幹啥就幹啥的自在。
張麥屯是鄭州市金水區(qū)燕莊村人,也是名副其實的“拆一代”。2006年,燕莊拆遷,他在鄭州市區(qū)黃金地段分得8套房。
走在路上,他還會順手撿起飲料瓶,一個個攢起來賣。張麥屯説,和“淘糞工”李明月一樣,他們都是幸運的,是時代給了他們機會,但有錢了絕對不可以“任性”。
成家
把媳婦娶回家
他一共花了4元錢
在燕莊改造前後,張麥屯一直在金水區(qū)綠化隊工作。
每天,他得從熊兒河至東明路、金水路至黃河立交來回走上12里路,給綠化帶裏的花木修剪、松土、撿垃圾。
他身材瘦削,拿著釘耙于綠化帶間穿梭。他鞋子是撿兒子的,襪子是媳婦的,唯獨秋衣是買的,不過,因廉價扎身,他還反穿。
你能想像,這麼“土”的他,是坐擁8套房産的“拆一代”嗎?
“這兒以前全是麥地。”張麥屯指著鄭州曼哈頓廣場感慨連連。
與今日的衣食無憂相比,張麥屯説,他反而更懷念幼時的苦辣滋味,“紅薯是主食、豆腐當(dāng)肉吃,可那時候啥都簡單?!?/p>
父親當(dāng)兵,母親一人將他兄妹5人拉扯大。在他五六歲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躲避日軍,母親帶著他天天鑽地洞,為了保命,他只能啃樹皮。給他起名“麥屯”,也寄託了母親對溫飽的嚮往。
後來日寇敗退,生活逐漸平靜,但他仍過著住草房的苦日子。每天早上5點,家家戶戶的壯勞力就得起床幹活,“那時候1天干的活,抵現(xiàn)在10天?!?/p>
張麥屯説,1959年,他花了4元錢就把媳婦娶回了家,那個年代沒有“低頭族”、“富二代”的標簽,大家只知道:艱苦奮鬥、力爭上游。他説,他早已習(xí)慣了“廉價”的生活。
立業(yè)
“我不會追著錢跑,是錢追著我跑”
如果説,草房裏的生活確實“廉價”,那在住上平房時,張麥屯的“幸福春天”是否來了?
1973年,燕莊道路擴建,每間拆遷房可獲得10元補助。拿著上百元“鉅資”,張麥屯翻新臨街房,昔日漏雨的草房,變成了5間紅磚平房。
“草房變平房,是不是很幸福?”張麥屯用袖頭擦了擦臉,搖搖頭,“住的好了,也可高興,不過,我還是懷念以前,大家個個幹勁兒十足的場景?!?/p>
1969年,29歲的張麥屯被村民推舉為燕莊村村支書。當(dāng)時村裏有3700口人,耕地3700畝,但因産量較低,每年得靠國家“輸血”,下?lián)芫葷Z30萬斤。
上任以後,張麥屯和其他村幹部帶領(lǐng)村民改良種子、修建水渠,到1975年,除去村民用糧,還能給國家貢獻30萬斤糧食。
相比居住條件的改善,張麥屯更享受事業(yè)帶給他的滿足感。“我不討厭錢,不會追著錢跑。”張麥屯笑著説,是錢一直“追著他跑”。
分享致富的秘密,張麥屯説了一句:得肯幹。“1979年我退休後,沒閒著,靠拉煤為生。”從一個村幹部到一個拉煤工,張麥屯並沒有心理落差,他反而覺得,幹得更踏實。
講述
只有一張草席,房子照樣被搶租
體會到房子帶來的“甜頭”,是在1993年。從那時起,張麥屯開始折騰房子。1993年,燕莊再次擴路,要求主幹道擴寬20米。
張麥屯的房子臨街,按照要求,他蓋起了整齊劃一的三層樓。
當(dāng)年,鄭州市在金水路舉辦汽車配件展銷會和拖拉機配件展銷會,燕莊正處其中。張麥屯記得,當(dāng)年的展臺,擺滿了金水路兩側(cè),一直延伸到如今的中州大道。
如潮的人流帶來了無限商機,和其他村民一樣,張麥屯將房屋出租給商人。沒有鋪蓋,只有一張草席的房子也有人租住。
15天的展銷會,給他帶來了萬餘元的收入。展銷會結(jié)束後,政府要求將加蓋的房屋拆掉,張麥屯拆掉了三層樓,而後又在不臨街的地方建起了四層樓。
[責(zé)任編輯: 王君飛]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wǎng)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關(guān)注臺灣食品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