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報道,根據紐約房地産協(xié)會(REBNY)的數(shù)據表明,紐約市五大區(qū)2014年第一季度的住宅市場依舊強勁,一共有1.04萬套房屋完成過戶,總成交額達83億美元。其中曼哈頓住宅成交額45.7億美元,佔總數(shù)的55%。
2014年第一季度,曼哈頓公寓售價均價為1452美元每平方英尺,合9.72萬人民幣每平米(匯率6.22,下同),同比增長12.04%。在曼哈頓的22個社區(qū)中, West Village以14.28萬人民幣每平米的售價拔得頭籌,緊隨其後的是TriBeCa,SoHo,和Greenwich Village。在中國購房者中擁有極高人氣的老牌富人區(qū)——Upper East Side(上東區(qū))以9.45萬人民幣每平米的單價位列第十。不過,從成交數(shù)量來看,上曼哈頓依舊備受投資者青睞:上東區(qū)以成交680套位列第一,上西區(qū)530套緊隨其後。
就房價漲幅來看,下東區(qū)以49.10%的增長率位列第一,曼哈頓和長島之間的Roosevelt Island(羅斯福島)以30.47%的漲幅位列第二,第三是位於下曼哈頓哈迪遜河沿岸的Battery Park City,漲幅23.54%。
中國人與曼哈頓
美國《華爾街日報》2013年12月19日報道稱,中國民營企業(yè)復星國際2013年12月18日以7.25億美元收購位於曼哈頓下城的60層寫字樓——第一大通曼哈頓廣場。這是2013年中國投資者在美國房地産市場中規(guī)模最大的交易之一。
除機構投資者外,中國個人投資者來美購房也逐漸成為一個現(xiàn)象。他們的投資城市多是紐約、舊金山、洛杉磯、西雅圖等東西海岸的大都市。
北美購房網的投資顧問還和我們分享了一個趣聞:“去年10月,有位中國投資者看中一套公寓,當時售價98萬美元。我們建議客戶以100萬美元出價,最後客戶的出價是97萬美元,由於有多個購買者競價,最後我們的出價沒有被賣方接受。今年1月,該客戶在同一棟樓購入同戶型公寓,購入價為130萬美元。”
開發(fā)商如是説
在房地低迷的時期,許多開發(fā)商會將新建樓盤作為出租房經營,待市場好轉好再出售。這樣做不僅能保證房屋賣到高價,更能合理規(guī)避一部分所得稅。自2012年後,美國房地産市場復蘇,曼哈頓的公寓更是供不應求,很多新建樓盤早已在完工前就預售一空,“先租後售”這一模式也被開發(fā)商放到一邊。
另一方面,曼哈頓部分新樓盤也定位更高收入的人群,除去常見的精裝修公寓 ,現(xiàn)在的潮流更是走向了設計師公寓。曼哈頓當?shù)刂_發(fā)團隊Blackhouse Development向北美購房網透露,目前他們正在開發(fā)的西29街超豪華公寓項目,一共有27個單元,每個單元都配有獨立泳池,全景落地窗;公寓由知名建築公司設計,力求細節(jié)和品質的提升,每平米預計售價26.78萬人民幣。
一張“北京五道口學區(qū)房37平方350萬”的照片,引爆了網路關於學區(qū)房的熱議,網友戲稱五道口為“宇宙中心”。記者20日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探訪,發(fā)現(xiàn)這一房源在去年11月前還只是報價250萬元,僅僅5個月左右,價格就已上漲40%,而業(yè)主敢於報高價的原因是這一小戶型在該區(qū)域非常小,為學區(qū)房的最低總價。
單價十萬雖高 總價350萬卻是最低
“確實有這麼套房子掛出來”,在位於華清嘉園的底商的店內,一名置業(yè)顧問表示,“我們的要求是真實房源,因此業(yè)主報什麼價,我們就掛什麼價,但這個價格確實有些高了”,該顧問介紹説,目前掛出來的這類戶型僅有這一套,去年曾有兩套同樣戶型成交,當時的掛牌價為240—250萬左右。
記者從其他地産仲介處了解到,這套房産掛牌出售起碼可以追溯到2009年,“我認識這個業(yè)主,當時這套房子差點就在我手上成交了,談好的價格是190萬”,這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張姓仲介稱,但他並未解釋交易告吹的原因。
一套房子,自2009年就掛出來,且去年掛出的兩套房子均已成交,為何這套仍在掛牌,且價格一路走高?對此同一家店中的兩名顧問解釋了不同原因。
“這位業(yè)主掛的價格一直比別人高一點,別人賣240萬時,他就賣250萬?!辨溂业囊幻檰柦榻B説。
“他在看房上不是特別方便,經常不讓主顧看房?!敝领独碛?,仲介顧問表示也不甚了解。
那麼,為何這名業(yè)主能掛出這麼高的價格呢?位於另一地鏈家的顧問陳先生解釋説,單價10萬雖貴,但總價350萬卻是華清嘉園供出售的房源中最低價格。
“這種37平米的戶型整個小區(qū)只有18套,全部位於15號樓內,是整個樓盤中面積最小的戶型,再往上就是50平米出頭的,總價在400萬左右”,該顧問稱。
(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 楊麗]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