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伊麗的大衣洗滌標簽上顯示:不可水洗、不可幹洗
服裝業(yè)人士:服裝廠商亂標衣服洗滌方式不負責任
法律界人士:亂標洗滌方式消費者可交涉或索賠
花幾千元買的大衣,送洗衣店時才發(fā)現洗滌標簽上同時標注“不可水洗”和“不可幹洗”!日前,消費者黃伊麗(化名)就遇到了這麼坑爹的事。
洗滌行業(yè)吐槽服裝廠商亂標洗滌方式,明明不能幹洗的衣服卻標注“只能幹洗”,有些衣服既能水洗也能幹洗的,也標注“只能幹洗”。有服裝業(yè)內人士向記者坦言,亂標洗滌方式為圖省事及規(guī)避風險。消費者購買衣服一定要問清楚後續(xù)的洗滌維護問題。
2000元大衣竟不能洗滌
黃伊麗告訴記者,上個月在廣州某知名百貨商場一中高端品牌專櫃購買了一件白毛領子的淺灰色大衣,5折後是2000元。
“買的時候我只在意好不好看?!秉S伊麗很後悔,當時根本就沒有去研究衣服的用料以及如何洗滌,想著這麼貴的大衣肯定是送洗衣店幹洗的。而銷售人員也沒有提及洗滌的注意事項。
直到前幾天,黃伊麗把衣服送往洗衣店,才發(fā)現根本洗不得。據她介紹,洗衣店的店員看了布料後,説這衣服幹洗的話邊緣的人造革會裂,而領子的羊毛皮卻不能水洗。黃伊麗翻開衣服內側的標簽,才發(fā)現標簽上同時標注“不可水洗”、“不可幹洗”。
隨後,黃伊麗致電商場專櫃的銷售人員,諮詢如何洗,銷售人員諮詢了工廠後回復,幹洗沒問題,人造革不會那麼容易裂的。
記者昨日致電該品牌專櫃提供的廠家售後電話,一直沒有人接聽。
洗衣專家:不同布料拼裁洗滌難度大
不過,對於黃伊麗的衣服,廣州市洗衣洗滌行業(yè)協(xié)會秘書長兼廣東省洗染行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施劍榮看了之後表示,由於這衣服是由幾種不同洗滌工藝要求的布料拼裁,所以洗滌難度和風險都很大?!邦I子的羊毛皮水洗會發(fā)硬縮水,而邊緣的人造革幹洗則會脆化爆裂?!?/p>
施劍榮告訴記者,對於這種衣服,雖然近幾年新開發(fā)了石油幹洗及製冷發(fā)泡劑幹洗,但必須使用專業(yè)幹洗設備和技術,要很專業(yè)和較大型的收集加工型的洗衣企業(yè)才有條件引進,但這些技術也有一定局限性,如清洗潔凈度、環(huán)?;厥?、洗滌成本等一系列要求還不理想,在國內的洗衣行業(yè)應用所佔比例不足5%。
施劍榮認為,服裝廠商為迎合個別的消費需求標新立異生産一些洗滌風險很高和有穿用局限性的服裝推出市場,為日後的洗滌消費糾紛埋下伏筆。
某知名洗衣連鎖的工作人員也告訴記者,不可幹洗也不可幹洗的衣服他們並非第一次見?!爸荒芸聪M者自己的選擇了,要麼不洗,要不選兩種洗滌方式之一,但衣服肯定會容易壞?!?/p>
洗衣店:
標識亂致洗滌風險大
“最常見的是按標誌洗,卻出現問題。”該人士對廣州日報記者介紹道,有些衣服的洗滌方式亂標,不能幹洗的衣服卻標注“只能幹洗”;有些衣服既能水洗也能幹洗,卻標注“只能幹洗”。
該人士説,有些洗衣的糾紛起因確實是洗衣店洗壞衣服,但也有不少是洗衣店按廠商建議的洗滌方式卻仍損壞了衣服。
施劍榮更是對記者吐槽稱,偽劣商品較多及洗滌標注不規(guī)範是多年來洗滌消費糾紛居高不下的重要原之一,所以現在行業(yè)為了降低風險,很多專業(yè)洗衣店為減少品質糾紛發(fā)生都會先諮詢消費者要如何洗,然後看標簽要求,再結合自己的經驗給消費者建議。如果消費者堅持按標識要求洗就要在洗滌合同上簽免責條款。
施劍榮指出,服裝廠商亂標注,給洗滌行業(yè)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也加大了衣物洗滌事故的風險。他希望,服裝生産企業(yè)重視服裝洗滌標識的規(guī)範,以免傷害了消費者和洗滌經營者的利益。
業(yè)內:
亂標多為規(guī)避風險
廣州市服裝行業(yè)知名人士、廣州某服裝廠商負責人也向記者坦言,有些衣服明明是可以水洗也可以幹洗,但是部分服裝廠商為了規(guī)避風險,都會標注“只能幹洗”,特別是售價比較高的衣服,這麼一標,一來可以顯得衣服布料的高檔,二來則可以推卸責任。
該負責人還告訴記者,服裝行設計師只重好不好看、好不好賣,沒考慮洗滌問題。這才會出現同一件衣服同時出現“不可水洗”也“不可幹洗”的標注。
律師:
遇亂標消費者可索賠
廣州纖維産品檢測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張玉蓮向記者介紹説,關於服裝的洗滌標識,國家標準規(guī)定了5種洗滌符號,但並未規(guī)定什麼樣的布料對應什麼樣的洗滌方式,使用哪一種洗滌方式是由廠家定的。
廣東大同律師事務所主任、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法律顧問朱永平則認為,“不可幹洗”也“不可水洗”的衣服標簽,是生産廠商有意逃避責任制定的霸王條款,是鑽了法律空子。消費者購買了這樣的商品,可向商家提出交涉,還可到工商部門舉報如此的消費陷阱。
對於廠商亂標洗滌方式,朱永平認為,消費者一旦按照建議方式洗滌後出現財産損失的,則可向廠商索賠。
[責任編輯: 馬迪]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