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龍山寺內景。(資料圖片)
寺有“三絕”
走進安海龍山寺,中國佛教協(xié)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龍山寺”匾額赫然出現(xiàn)在眼前,在冬日暖陽的映照下發(fā)出閃閃金光。
安海龍山寺,古稱“天竺寺”,又名“普現(xiàn)殿”,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剎。關於安海龍山寺的始建年代,説法不一,但都離不開一個傳説。相傳隋開皇(西元581-600年)年間,另一説法為東漢永平年間,天竺僧人一粒沙來到安平,看到有一棵巨大的樟樹濃蔭蓋地,
夜發(fā)祥光,形似千手千眼佛,便認為這是一棵異樹神木。傳説千年古樟的一部分做成了高4.2米、寬2.5米的千手千眼觀音,中間部分做成了每扇長2.6米、寬1.1米的大門,尾端則掏空製成直徑1米多的大鼓。在清朝朱溎撰寫的《安海鎮(zhèn)龍山寺重興碑記》中就寫道:“……即化樹為旃檀千手千眼佛祖像,而以其餘為門,為鼓,迄今千餘年,色相莊嚴如昔也?!?/p>
與全國各地寺院供奉的四十手眼或四十八手眼觀音形象不同,龍山寺供奉的觀音有1008手眼。佛身兩側雕塑的1008隻手,如兩扇羽翼,錯落有致,姿態(tài)各異。掌中各雕一隻眼,或執(zhí)書卷、法器,雕工精美絕倫。樟樹做成的大鼓在寺前右側的鼓樓裏,鼓面由牛皮製成,至今敲起來依然咚咚作響。與鼓樓相對的是一座鐘樓,鐘樓裏有一根檀香木,是早年由華僑從菲律賓專程送來的。直徑只有13釐米,卻能掛住千斤古鐘。
值得一看的還有圓通寶殿前的一對蟠龍石柱。它是全國古剎四大龍柱之一。蟠龍石柱以輝綠巖透雕,呈八角形,左右相峙。兩條蟠龍繞柱俯衝而下,頭部卻昂然翻騰而上,勢若翻江倒海,神采飛揚。龍身周圍鐫刻仙翁、神童,駕雲(yún)盤桓而上。更稱奇的是龍爪抓珠,一雙鱗甲相間的龍爪,分別捧出同一大小石質的一罄一鼓,形象逼真,是閩南石雕藝術的絕倫精品。有意思的是,安海龍山寺圓通寶殿的蟠龍石柱,在臺灣的鹿港龍山寺也可以見到。據(jù)説是泉州工匠雕刻的,但由於工匠對柱子工藝要求高,只做出了三根,兩根立在安海龍山寺,另外一根就在鹿港龍山寺。
千手千眼觀音、盤龍柱、鐘鼓樓的一鼓一鐘被稱為龍山寺“三絕”。此外,安海龍山寺中還有舍利子14枚,各類碑刻10塊,以及弘一法師等名人的墨跡,均十分寶貴。
香火過海
從明朝末年起,泉州人開始大量移民臺灣。安海龍山寺的香火漂洋過海入臺,説起來歷史可不短。明末清初,晉江沿海百姓有三次移民臺灣潮。第一次是鄭芝龍受明招撫,平息臺灣群盜,組織大批民眾到臺灣開發(fā);第二次是鄭成功率軍驅逐荷夷,收復臺灣,帶著數(shù)十萬軍民移居臺灣;第三次是施瑯平臺,帶數(shù)萬軍民到臺灣。移民在出發(fā)之前往往會先到安海龍山寺上香,並帶著龍山寺觀音菩薩的神像和香火,以祈求神明保祐平安橫渡臺灣海峽。當他們到達臺灣,生活安定之後,就會建一座廟將香火供奉起來,以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懷念。
明永歷年間,安海龍山寺肇善禪師在臺灣鹿港創(chuàng)建了第一間龍山寺。鹿港龍山寺是臺灣最古老的龍山寺。據(jù)安?!洱埳阶嫱メ屖蟼鳠翡浝m(xù)輯》記載,清順治十年(1653年),龍山寺僧人肇善塑了一尊觀音像,想到普陀山朝聖,不料船在海上遇風失控,漂至臺灣鹿港,於是就地草創(chuàng)鹿港龍山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肇善率領百餘名僧俗弟子,回安海龍山寺謁祖進香,恭迎觀音像分靈鹿港。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晉江移民陳邦光發(fā)起擴建鹿港龍山寺。整座廟宇的佈局和建築工樣完全仿傚安海龍山寺,並由閩南能工巧匠負責施工,直接從晉江運去杉木和紅磚,歷時30多年建成。
在鹿港小鎮(zhèn),每到逢年過節(jié)或是農曆二月十九觀音生日那天,龍山寺裏都是香火繚繞,眾多善男信女匯集於此,燒香許願。作為臺灣最古老的龍山寺,因寺廟規(guī)模龐大,鹿港龍山寺也被稱為“臺灣紫禁城”。有趣的是,鹿港龍山寺平面佈局為坐東向西,以地形看並無按常理背山面水而建,據(jù)説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朝向,為的是面向泉州的祖庭——安海龍山寺。
如今,在臺灣共有400余座龍山寺,最為著名的分別是淡水龍山寺、萬華龍山寺、臺南龍山寺、高雄鳳山龍山寺以及鹿港龍山寺。在臺北萬華龍山寺內,還雕刻有一副楹聯(lián):“分南海支流派接安平普渡慈航超萬劫,佔東瀛勝地靈鐘文甲重修寶剎辟三摩”,體現(xiàn)了該寺分靈于泉州晉江,是安海鎮(zhèn)龍山寺之支流等資訊。
幾百年來,不知有多少歷經(jīng)大風大浪抵達臺灣的福建移民,到龍山寺祈求家庭平安與心靈寄託。龍山寺上鉉法師説,隨著兩岸往來無礙,臺灣信眾可以很方便地到對岸祖廟燒香禮佛;而在臺灣各大龍山寺裏,説著南腔北調的大陸游客也越來越多。(陳夢婕)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