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華藝術殿堂的重要組成部分,臺灣影視作品長期以來備受大陸觀眾喜愛,來自寶島的演藝人士也以其獨特魅力“征服”了一代代大陸民眾。
30日,臺灣影視“登陸”再迎利好。國臺辦發(fā)言人范麗青宣佈了一系列強化推動兩岸影視合作交流的具體措施,其中包括鼓勵兩岸影視製作機構參與合拍劇製作,鼓勵增加引進臺灣電視劇等。
臺灣影視近30年來的“登陸”歷程,見證了兩岸文化交流的不斷開放、發(fā)展與融合。1984年,《搭錯車》成為首部在大陸上映的臺灣影片。這部電影在福建廈門、泉州等地連映3個多月,由臺灣歌手蘇芮演唱的“酒幹倘賣無”也在大陸風行一時。其後幾年間,臺灣導演白景瑞的《家在臺北》,李行導演的《彩雲(yún)飛》《汪洋中的一條船》以及陳耀圻導演的《源》也先後在京滬穗等地上映,獲得了各地觀眾的一致好評。
從1988年開始,《小城故事》《老莫的第二個春天》《八百壯士》《燃燒吧!火鳥》等臺灣影片比照轉口貿易方式,在大陸各地放映。
其中,臺灣飛騰公司出品的《歡顏》、陳朱煌導演的《媽媽再愛我一次》、白景瑞導演的《女朋友》均在大陸創(chuàng)下逾億元人民幣的票房。尤其是《媽媽再愛我一次》,各地發(fā)行拷貝389個,票房超兩億,影片也成為一代大陸觀眾的難忘記憶。
臺灣演員秦漢、林青霞、胡慧中等也擁有為數(shù)眾多的大陸影迷。其中,胡慧中還因在影片《歡顏》中的出色表演,在1992年《大眾電影》“百花獎”的評選中,獲得“最受歡迎女影星特別獎”。
與此同時,臺灣電視劇《星星知我心》《昨夜星辰》等也風靡各地,可謂在當時的大陸影視界颳起一陣“颱風”。許多臺灣藝人也借著這股浪潮赴大陸發(fā)展,不少人還因此重獲事業(yè)的“第二春”。
上世紀90年代至今,隨著兩岸在影視、演藝等藝術領域交流的不斷擴大,大陸方面不斷放寬臺灣影視産品“登陸”。
2007年11月,國家廣電總局宣佈,自2008年1月1日起,大陸與臺灣合拍的電視劇經(jīng)大陸主管部門核準後,可視為大陸生産的電視劇播出和發(fā)行。
2010年6月,兩岸兩會在重慶簽署《海峽兩岸經(jīng)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ECFA)。按ECFA早收清單的規(guī)定,從2011年1月1日起,經(jīng)大陸主管部門審查通過後,臺灣影片可不受進口配額限制在大陸發(fā)行放映。
ECFA的“利好”,使得臺灣電影人躍躍欲試,希望借此重振臺灣電影産業(yè)。近年成長迅速的大陸電影市場,也使臺灣電影獲益匪淺,如《海角七號》在大陸就獲得上佳票房。
今年7月,《雞排英雄》率先在北京和福州兩地上映,成為首部受益ECFA而“登陸”上映的臺灣影片。
據(jù)商務部最新公佈的數(shù)據(jù),今年1至9月,大陸方面已核準引進5部臺灣電影,其中2部已在大陸影院公映。截至今年6月,大陸每年引進臺灣電視劇的小時數(shù)已超過引進劇總量的1/4,兩岸合拍片時長已超過300小時/年。
不僅如此,大陸與臺灣的合拍影片也在不斷創(chuàng)下票房佳績,奪取各類國際獎項,如《臥虎藏龍》《雲(yún)水謠》《赤壁》等,不僅在兩岸獲得了良好收益,也在世界範圍內引起關注。(記者林甦)
[責任編輯:楊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