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於今年6月出版發(fā)行的《兩岸常用詞典》樣書。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兩岸專家正在認真探討科技語詞差異,審定機械名詞。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兩岸合作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大陸編委會與臺灣中華文化總會,日前分別在北京、臺北宣佈,經數(shù)百位兩岸專家學者700多個日夜的奮鬥拼搏,第一本小型詞典《兩岸常用詞典》已付梓,兩本科技詞語詞典也取得階段性成果……實際上,在消除海峽兩岸詞語差異的路上,有識人士已經走了將近20年。
誤會,“程式規(guī)劃”非“城市規(guī)劃”
1994年1月,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收到了一封來自臺灣的信。新竹清華大學教授徐統(tǒng)在信中寫道:1993年11月在臺北舉行的兩岸電子顯微鏡研討會上,兩岸專家是用臺灣“國語”、大陸普通話和英語交替使用的。因為兩岸在漢語名詞上有差異,不得不借助英語來判斷。
無獨有偶,2003年1月26日,臺商春節(jié)返鄉(xiāng)包機首次起飛?;嘏_後,執(zhí)行首飛的“中華航空”機長張以松説,飛機剛進入大陸領空,從空中傳來航管人員一聲國語“你好”,立刻有回家的感覺。不過,當記者問,這段空中對話後來如何,張以松卻坦承,因為兩岸航空術語不同,安全起見,他們改用英語交談了。
[責任編輯: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