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120週年,4月17日是《馬關條約》簽訂日。新華社記者採訪的兩岸多位專家學者均表示,兩岸應以史為鑒,珍視新局,共同汲取歷史教訓,堅決維護國家統(tǒng)一。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張海鵬説,腐敗的清政府在甲午戰(zhàn)爭中失敗,被迫在《馬關條約》中把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這是近代中國歷史上十分慘痛的一頁,是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轉捩點。
1895年4月,清朝與日本議和,即將簽約割讓臺灣的消息傳來,舉國震驚,群情激憤。來京參加朝廷會試的臺灣舉人汪春源會同羅秀惠、黃宗鼎及在京任職的臺籍官員葉題雁、李清琦,聯(lián)名上書都察院,慷慨陳情,力主抗日保臺。史稱臺灣舉人“五人上書”。
汪春源的曾孫、臺盟北京市委副主委汪舟説,這次上書表達了廣大臺灣同胞“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的愛國愛鄉(xiāng)赤誠,也揭開了“公車上書”的序幕,直接推動了戊戌維新變法運動,標誌著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民族意識的覺醒。
《馬關條約》簽訂後,全臺軍民“激于義憤,萬眾一心”,奮起抵抗。唐景崧、丘逢甲、劉永福等組織義軍與侵臺日軍展開戰(zhàn)鬥,許南英等士紳也組織家丁鄉(xiāng)勇阻擊日軍。在海峽對岸,舉國上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和約反割臺浪潮。
歷史學家指出,臺灣人民在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統(tǒng)治下,英勇抗爭,不屈不撓,付出了60萬人的犧牲。他們頑強堅守中華民族屬性,頑強保持中華文化情感。
在日本侵臺早期,簡大師、林少苗、柯鐵、黃國鎮(zhèn)、羅福星、余清芳等領導的抗日武裝鬥爭此起彼伏,先後爆發(fā)了北埔事件、林圯埔事件、苗栗事件、六甲事件、西來庵事件等,1930年更爆發(fā)了泰雅族同胞襲擊日軍的“霧社起義”。日本侵臺中後期,由蔣渭水等人領導的臺灣文化協(xié)會、臺灣民眾黨對日本殖民統(tǒng)治開展了政治和文化鬥爭,對臺灣社會産生了深遠影響。
張海鵬指出,歷史事實有力地説明瞭臺灣各族人民是心向祖國的,充分説明臺灣是中國神聖領土的組成部分。臺灣各族人民進行的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鬥爭,和歷史上臺灣人民反抗其他外來侵略的鬥爭一樣,是愛國主義的鬥爭,是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珍惜。
“臺灣人民具有愛國愛鄉(xiāng)的光榮傳統(tǒng)。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臺灣人民沒有缺席。在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兩岸同胞相互支援,命運與共?!蓖糁壅h。
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及隨訪的臺灣各界人士時説:“對歷史留給臺灣同胞的傷痛,我們感同身受,因為這是中華兒女心頭共同的創(chuàng)傷。把民族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做一個走到哪都受到尊敬的堂堂中國人,是近代以來中華兒女為之奮鬥的目標?!?/p>
張海鵬認為,臺灣的割讓是全體中國人共同的歷史傷痛。要説悲情,不僅臺灣同胞有歷史悲情,所有大陸同胞也有同樣的歷史悲情。那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今天全體中國人已經抬起頭來,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不受任何外來列強的欺淩。
“兩岸中國人要本著‘兄弟鬩于墻外禦其侮’的教誨,共同汲取歷史教訓,堅決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睆埡yi表示,當前日本右翼勢力在釣魚島問題上一再打破現(xiàn)狀,挑戰(zhàn)中國的主權。兩岸中國人要汲取歷史教訓,高度警惕日本右翼勢力的蠢動。用實際行動支援中國政府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鬥爭,要督促臺灣當局警惕日本分化兩岸的圖謀,不可上日本右翼勢力的當。
臺灣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表示,《馬關條約》最大的啟示就是“落後就要挨打”。當年中國被迫簽訂這樣一個不平等條約,是因為貧弱。今天,兩岸中國人應該團結自強,實現(xiàn)統(tǒng)一。富強起來,才不會挨打。
臺灣知名歷史學者戚嘉林説,當前日本右翼勢力抬頭,炫耀日本侵略朝鮮、中國歷史的書籍仍在不斷出版,兩岸歷史學界對此應該警醒。不僅要出版更多精品,還要讓歷史教育常態(tài)化、普及化,讓這段歷史不被忘卻。
汪舟認為,在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密切兩岸經貿關係的同時,更應該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加強民族認同。尤其是臺灣的年輕一代,更要了解臺灣的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感受兩岸共同的歷史連結,傳承臺灣人民愛國愛鄉(xiāng)的光榮傳統(tǒng)。
去年9月,“清代臺灣進士碑帖展”在臺南孔廟舉行,汪毅夫、汪一凡和汪舟作為臺灣最後一位進士汪春源的曾孫,聯(lián)袂赴臺參加了相關活動。汪舟回憶説,來自臺南、彰化、新竹等地的民眾,饒有興趣地觀看展覽,為自己的鄉(xiāng)賢高中進士的歷史感到自豪。這是一份發(fā)自內心的歷史榮譽感。
“以史為鑒,珍視新局。兩岸同胞應該為中國的前途命運共同擔當,共同拼搏?!睆埡yi説。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