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華網(wǎng)路報9日發(fā)表臺灣資深媒體人清道夫的署名文章説,2020年對人類最大的威脅與考驗,非新冠病毒莫屬。就威脅而言,新冠病毒威脅所有人類的健康生命,而且還包括了經(jīng)濟;就考驗而言,新冠病毒考驗人類真正文明的程度,包括了合作、信任的價值與情操。臺灣目前應(yīng)對新冠病毒威脅的成果還算不錯,但在文明考驗上則還有待商榷。
文章摘錄如下:
此一流行病在今年一月發(fā)作之時,各地普遍稱之為“武漢肺炎”,大概原因有二,一是此病源於武漢,二是世衛(wèi)還沒有給予正式命名,因此習(xí)慣上這樣稱,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自世衛(wèi)給予正式命名為新冠病毒(COVID-19)之後,各國和地區(qū)媒體都改用此一新名稱,然而臺灣當局的官員及媒體仍然稱之為“武漢肺炎”。曾有媒體質(zhì)疑臺當局為何還使用此一被認為帶有歧視性的用語,“衛(wèi)福部長”陳時中回應(yīng)稱用“武漢肺炎”一詞並無歧視的意味。
“武漢肺炎”一詞是否有歧視的涵義?不少人辯稱,關(guān)於日本腦炎、德國麻疹、香港腳等等都帶有地名,但並沒有歧視的意涵,為何不能稱之為“武漢肺炎”。這些質(zhì)疑都忽略了歧視的真正意義。首先,歧視是感受的問題,尤其是被指涉者的感受。就像美國白人可以辯解稱呼黑人為Negro並無歧視意味,但聽在黑人耳中,心中就是不舒服,就是歧視。歧視就像性騷擾一樣,不是以騷擾者的感受來判斷,而是以被騷擾者的感受為準繩。更重要的是,當全世界都開始改口稱新冠病毒的時候,臺灣卻依然還堅持要用“武漢肺炎”一詞,這不是司馬昭之心嗎!
其次,世衛(wèi)在為流行病命名時,已考慮到地名可能引發(fā)的歧視意涵,這代表的是人類的進步。無可諱言,伊波拉病毒是非洲的河流命名,MERS也帶有中東字眼,但這並不代表這是正當?shù)拿?。的確,如果中國還是清末民初那個時代,恐怕也無力反對這種稱呼,如果不是中國大陸有足夠的實力來反對這種稱呼,又有誰會去深思其中的歧視意涵。
最後,任何一個用語還要考慮當時的情境脈絡(luò)。此時此刻,臺灣堅持使用“武漢肺炎”一詞,不僅有歧視的意涵,更強烈的是“仇中”的意味。從去年初開始,臺灣就開始營造“仇中”氛圍。在這種氛圍之下,民進黨當局依然堅持使用“武漢肺炎”,而且採取如對大陸限制口罩出口等措施,等於是讓已經(jīng)接近冰點的兩岸關(guān)係雪上加霜。
放棄“武漢肺炎”一詞,不是示弱,而是示好,是為緩解兩岸關(guān)係的一個明智之舉。老實説,用“武漢肺炎”一詞只是自己喊爽而已,對臺灣而言並無實利,更何況臺灣的老大哥美國也已改口稱新冠病毒。想想看,連美國都轉(zhuǎn)變了,臺灣有美國那個本錢嗎?小事大以智而非勇,但臺當局似乎只想當勇敢而愚笨的臺灣人,而多數(shù)媒體也只知順從而已。如此下去,期待兩岸關(guān)係好轉(zhuǎn)根本就是癡人説夢了。(編輯:趙靜)
[責(zé)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