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臺北故宮推出“明朝永樂皇帝瓷器”特展,策展方在媒體上稱為東亞工藝美術的巔峰,為了回避“明朝”兩字煞費苦心,大中華歷史被東亞一刀斷,“去中國”意圖一目了然。(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灣網6月14日訊 大陸近年掀起博物館熱,連帶捧紅了文物專家、策展人,頻頻于公共舞臺亮相。6月2日北京故宮研究院一口氣成立文物南遷研究所、鐘錶研究所、宮廷原狀研究所、世界文明古國研究所、影視研究所等5個新研究所,同時新設金磚、簡牘兩個研究室,大舉擴張故宮組織。北京故宮走紅,單霽翔院長順勢也成為“網紅”。臺灣《旺報》發(fā)表評論指出,令人感喟的是,兩岸故宮合作盛況已難再現。5月臺北故宮推出“明朝永樂皇帝瓷器”特展,策展方在媒體上稱為“東亞工藝美術的巔峰”,為了回避“明朝”兩字煞費苦心,大中華歷史被東亞一刀斷,“去中國”意圖一目了然。
2015年臺北故宮南院開院不久,發(fā)生成龍捐贈展品遭潑墨事件,當時官方聲明:“臺北故宮典藏大部分源自清宮舊藏,是中華文化精品,若展出相關文物就是‘統戰(zhàn)’,故宮如何運營下去?”但蔡當局上臺後,臺北故宮的態(tài)度急轉直下,立即拆除成龍捐贈品,理由是“拒絕文化統戰(zhàn)”,這與“東亞工藝美術巔峰”思路如出一轍。近年臺北故宮大量館藏東亞各國工藝品,稀釋清宮舊藏,大致也有類似考量。
文章指出,臺北故宮典藏是文物南遷留存的瑰寶,更是中國古代藝術史和漢學研究的重鎮(zhèn),在民進黨當局“去中國”意念下,臺北故宮何去何從?為拒絕“統戰(zhàn)”,臺灣應在中華文化基因裏失蹤嗎?
蔡英文任內文化情勢的激變,背後是臺灣“政治-文化-經濟”鏈條的整體下滑,值得警覺。在這個鏈條上,大陸在進擊,臺灣在退縮。反觀臺灣,蔡當局秉持“對陸切割”一念,對中華文化主動失語。然而公眾看到的現實是臺灣藝文界紛紛到大陸發(fā)展,《瑯琊榜》等陸劇攻陷臺灣電視頻道。
從這個視角看,臺灣的未來戰(zhàn)略“有破無立”,是故不難理解當局頻頻拿“東亞”、“新南向”來當作文化、經濟幌子的尷尬。
文章最後指出,蔡當局對亞太局勢的嚴重錯判,致使臺灣陷入全方位的危機,兩岸政治急凍,經濟屢失良機,外部空間空前壓縮。蔡執(zhí)政已一年余,理應對臺灣交出一個力挽狂瀾的未來戰(zhàn)略,站在歷史的谷底,臺灣已沒有時間和空間來“試錯”了。(臺灣網 高旭)
[責任編輯: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