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視頻在線精品視頻,成在人线av无码喷水,久久精品亚洲人成影院,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蜜桃

English

連“過馬路”都令人害怕 臺灣最美風景還是人嗎?

2017年11月20日 17:19:51來源:臺灣網(wǎng)

  交通亂象止不住,出門害怕過馬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臺灣是個風景優(yōu)美的寶島。他們曾經(jīng)幻想著去阿里山看看日出、雲(yún)海、晚霞、森林,還有小火車;幻想著去墾丁感受純凈的海景、潔白的沙灘;幻想著去野柳地質公園漫步、趕海、欣賞奇石。然而,去旅行的話,不僅僅是要考慮能看到什麼樣的美景,更重要的是如何出行。這一期的臺灣包袱鋪由懵girl來和大家説道説道發(fā)生在臺灣的那些交通亂象。

臺灣交通亂象為長年問題,尤其以過馬路最令人感到害怕。(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灣交通亂象為長年問題,尤其以過馬路最令人感到害怕。(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近年來,臺灣交通事故頻發(fā),據(jù)臺灣媒體報道,臺灣每年約有3000人死於交通意外,其中不乏到臺灣觀光的遊客,懵妹整理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件大事:

桃園發(fā)生遊覽車火燒車意外。(圖片來源:臺灣《聯(lián)合報》)

  桃園發(fā)生遊覽車火燒車意外。(圖片來源:臺灣《聯(lián)合報》)

  ●2016年7月19日,2016年7月19日,桃園發(fā)生遊覽車火燒車意外,事故造成包含司機1人、導遊1人、大陸乘客24人,共26人死亡。是24年來臺灣火燒車死傷最慘重的事故。

蝶戀花遊覽車事故。(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雲(yún)》)

蝶戀花遊覽車事故。(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雲(yún)》)

  ●2017年2月13日,由蝶戀花旅行社承辦的賞櫻團在返程高速公路上發(fā)生翻車事故,造成33人死亡、11人受傷,是臺灣近30年來最嚴重的公路事故。

阿羅哈客運發(fā)生車禍。(圖片來源:臺灣《聯(lián)合報》)

阿羅哈客運發(fā)生車禍。(圖片來源:臺灣《聯(lián)合報》)

  ●2017年9月11日,一輛高雄駛往臺北的阿羅哈客運在一號高速路岡山段自撞,造成全車6死11傷的嚴重事故。

  自蔡當局上臺以來,臺灣觀光業(yè)的慘澹是有目共睹的,飯店倒閉,夜市關張都已經(jīng)不算什麼新鮮事了,然而,對於到臺灣觀光的人而言,以上這幾起事故更是讓人毛骨悚然,感覺似乎連最起碼的人身安全都無法得到保障了。

  據(jù)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臺灣的交通亂像是一個長年問題,包含了不禮讓行人、機車佔用人行道、捷運換乘橫衝直撞等,甚至觀光客們最害怕的問題,就是過馬路。

連“過馬路”都令人害怕 臺灣最美風景還是人嗎?

  在臺灣,臺灣人很自傲“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是行車記錄儀卻記錄下各種形色的臺灣人醜態(tài),尤其以交通違規(guī)為最。臺灣的《道路交通安全規(guī)則》規(guī)定“行人優(yōu)先”,考駕照時都會這麼回答。而到了現(xiàn)實生活中呢?多數(shù)駕駛人拿到駕照上路後,根本不理會行人路權,開車上路時變成“行人讓我”,這是臺灣人最可笑的現(xiàn)象。有受訪者表示,經(jīng)??匆娷囕v與行人搶快、搶道,也經(jīng)常有車輛貪圖方便,將車輛臨停在斑馬線上。

  有網(wǎng)友感嘆交通亂源之一就是計程車。計程車常常遊走在兩個車道間、想轉彎就轉彎、恐怖飚車,甚至用無線電聊天。

連“過馬路”都令人害怕 臺灣最美風景還是人嗎?

  除了計程車之外,許多網(wǎng)友也受不了公交車,紛紛表示公交車才是真正的路霸,兩條線道都要讓他一臺車,仗著自己是大車,方向燈打了就轉,絲毫不顧及行車環(huán)境。

  機車也一樣為人詬病,因為車身小就可以到處鑽,或者直接停放在人行道上,一再地影響用路安全。

連“過馬路”都令人害怕 臺灣最美風景還是人嗎?

  對於臺灣的這些交通亂象,下面這位網(wǎng)友給出的評價還是比較中肯的,駕駛還是應該遵守道路文明。

連“過馬路”都令人害怕 臺灣最美風景還是人嗎?

  臺灣的交通亂象給多數(shù)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近日,臺媒有一篇報道名為《美國朋友來臺灣一次就不願再來 原因是…》的文章中稱,有臺灣網(wǎng)友表示“我美國朋友來了臺灣一次,就不願再來。很多原因。主要是交通亂七八糟,空氣滿是煙味?!?而大陸的觀光客則表示“蔡英文火燒車後的態(tài)度讓很多人選擇了歐美、韓國、日本、泰國、馬來、新加坡,而不願再去臺灣”。

  看到這些,臺灣最美的風景還是人嗎?臺灣人的優(yōu)越感又還能發(fā)酵嗎?如果這些交通亂象不得以解決,臺灣談何優(yōu)越和文明?只怕將來更多的人會擔心人身安全無法得到保障而將臺灣這個觀光地列入黑名單了。

    聲明:本文為“臺灣包袱鋪”團隊投稿作品,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與臺灣網(wǎng)無關。

 

[責任編輯:張禦舲]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391 網(wǎng)路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wǎng)動態(tài)|轉載申請|聯(lián)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

  • <nav id="ggggg"></nav>
  • <noscript id="ggggg"></noscript>
    <sup id="ggggg"><code id="ggggg"></code></sup>
    <sup id="ggggg"></sup>
  • <nav id="ggggg"></nav>
    <sup id="ggggg"><code id="ggggg"></code></sup>
    <nav id="ggggg"><code id="ggggg"></code></nav>
    <tfoot id="ggggg"><noscript id="ggggg"></noscript></tfoot>
    <nav id="ggggg"><sup id="ggggg"></sup></nav>
    <nav id="ggggg"><sup id="ggggg"></sup></n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