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百寶 奮鬥百年|一把小提琴奏響永恒旋律
新華社昆明3月18日電 題:一把小提琴奏響永恒旋律
新華社記者王長山、姚兵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清晨,天安門廣場。在莊嚴的《義勇軍進行曲》旋律中,鮮艷的五星紅旗緩緩升起,隨風飄揚。
兩千多公里外,雲(yún)南省博物館收藏著一把佈滿歲月痕跡的小提琴。它的主人聶耳,曾在戰(zhàn)爭烽火中譜寫出《義勇軍進行曲》的經(jīng)典曲調(diào)。後來,這首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一把琴、一首歌、一面旗,相伴相依,生生不息。
聶耳原名聶守信,1912年出生於雲(yún)南昆明。他從小就顯露出音樂天賦,被稱為“耳朵博士”,後來索性改名為聶耳。1930年,聶耳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上海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利用一切工餘時間自學音樂。1931年初,聶耳在“雲(yún)豐申莊”打工,靠幫助昆明的朋友張庚侯、廖伯民在上海代租電影片,拿到昆明逸樂電影院放映,獲得了100元酬金。這把小提琴就是用這筆酬金中的一部分購買的。
聶耳在1931年2月9日的日記裏這樣記述:“由家信知道逸樂電影院送我一百元,取來以後的分配非常簡單,匯一半給我慈愛的媽媽,一半是買了一個violin(小提琴)和一些零件。Violin自然是能使人心境舒暢,當我奏起那常常呼為《Dream》(夢幻曲)的樂曲時,雖然指頭會痛,無弓法,無指法,也夠快活了。若沒有旁的事來煩擾,我是會不吃飯,不睡覺,不分早晚地練習下去的?!睆哪且葬幔√崆俪闪怂械闹匾閭H。
細看收藏在雲(yún)南省博物館的這把小提琴,做工並不精緻,品質(zhì)也不屬上乘。一些地方油漆已經(jīng)脫落,琴馬、琴面等地方都有明顯使用過的磨損痕跡,但大部分還是完好的。琴箱內(nèi)有德文兩行,第一行:古斯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