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微信每人平均一個,無人不用時,便不再是一種聯(lián)繫方式,成為我和你溝通的介質,而是一種社交,一個圈子,一個微媒體,成為我和他們的舞臺。
也就是説,微信中已經(jīng)沒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好友。你不會和他們談心,不會和他們見面,甚至一連幾年,都不會對他們説一句話。你們沒有任何聯(lián)結,只是互為觀眾,互為演員,在手機的某個App中,一天天地繼續(xù)。
你有時候也會覺得莫名其妙:我根本不認識這幾百號人,為什麼我要加他們?
其實很簡單。
人類都是逐利的。而微信好友,在我們的認知中,也是一條路,可以通往某種未知的利益。
2015年,我曾經(jīng)在空間發(fā)過一句話:努力的最大紅利之一,就是曾經(jīng)的偶像們,會一個接一個地,變成你的微信好友。
是的,我加了很多偶像。
當那些經(jīng)常刷爆公共話語圈的人,在我的微信裏,彈出一個對話方塊:我通過了你的好友驗證請求,現(xiàn)在我們可以開始聊天了……那種猝不及防的激動,能讓你忽然間語無倫次。仿佛整個世界,都在慢慢地靠近。仿佛人生巔峰,一個劈叉,就可抵達。但後來發(fā)現(xiàn),有什麼用???
他們不會和我説半句話,不會為我點讚評論,不會鳥我年終獎發(fā)了3888,公眾號漲了38個粉,過年胖了3斤8。
根本不是一個段位,溝通與交流就不會發(fā)生。情感也就當然不存在。我依然是我,偶像依然是偶像。
有一回,我壯了壯膽,問一個人:男神,我下月去北京,可不可以去看你?
1分鐘,沒理。
2分鐘,沒理。
……
我就這樣,被當成透明人一樣,無視了。
什麼叫咫尺天涯,什麼叫可遇不可求,什麼叫最熟悉的陌生人,什麼叫“不動聲色地,讓你明白自己的斤兩”,我瞬間明白了。
但我會拉黑嗎?當然不會。
因為:一、加到男神已經(jīng)不容易;二、雖然今天本姑娘確實處於金字塔的倒數(shù)十八層,但我想,總有一天,我會躍出地面,不再爬行,像個人一樣直立行走,那時候,也許男神就會看我一眼,然後與我合作某個項目,一起雙贏。那麼,留著未來的合作唄!
想到這裡,我就大慈大悲地,把這事兒過了。
當然,直到今天,我依然和他沒有任何瓜葛。但,微信的實質已然凸顯:它不再是熟人圈,而是合作圈,即人脈圈。
大家基於潛在的、未來的、可能的利益,聚在一起,看能不能從中找到合適的夥伴,來達成一樁合作。暫時沒有,但不代表未來沒有,留著唄,或許人脈就在明天變現(xiàn)。
舉個例子。一個銷售員,加了一個老闆的微信,表面上看是想交朋友,但實際上是期望未來某一天,老闆能帶來大單,或幫他介紹到大單?;蛘?,自己創(chuàng)業(yè)時,能通過他籌到一筆創(chuàng)業(yè)基金。
而他加了另一個銷售員微信,潛意識裏,也是想通過互相打探,了解行業(yè)資訊,看他能賺多少,玩什麼項目,人靠不靠譜,未來,有沒有機會合作。
他加了一個女人微信,最初的時候,以為有性的好處可圖。不在當下,即在未來。後來發(fā)現(xiàn)絕無可能,就死了心,定死為“朋友”。
而那些只能閒聊,無半點利益可圖的,往往一言不合,當即拉黑,甚至未曾一言,就已拉黑。
這種現(xiàn)象我們都再熟悉不過。甚至,你也因為類似原因,加了大量雞肋式好友,以為是人脈伏筆,未來的某一天,就可以揭開一個光明的懸念。
懸念能否揭開,是另一個問題。暫不討論。我們繼續(xù)討論,微信的關係本質。
在早期,它確實是一個熟人與熟人的交流工具。但後來,當我們拇指一點,就可以添加一個好友,心情不爽,就可以拉黑幾個好友時……它的朋友圈,已不足以稱為朋友圈。
它的好友,也不足以稱為好友。交友的門檻低,必導致“好友”的關係淺。斷交的代價低,必導致雙方投入的情感少而廉價。因此,其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只能説是一種合作關係,或準合作關係,而非親友關係。我們在其中,更大的意圖是尋找可能的利,而非可能的情。
前天,一個小姑娘告訴我,為什麼她加了那麼多人微信,卻從來找不到人聊天?
原因很簡單。
沒有共同的利益基礎打底,沒有相似的價值觀扶持,微信好友就只是微信上的“好友”,是一個晃蕩的數(shù)字,是一串朋友圈沸騰的符號,終究無法入心。
真正的朋友,一直在微信之外。
他是活生生的人。即使你卸了微信,卸了QQ,卸了微博,他還是在那裏。從不因一個平臺的消失而消失,也不因一個App的熱鬧而熱鬧。這樣的朋友,不只是彼此生命的互助方,也是彼此生命的參與者。
最後想説,微信中也有好友,比如我們家可二,就在我微信中,但大家的情誼,早在平臺之外發(fā)生,而非通過微信開始。如果交往模式是後者,結識至交的想法,很可能會落空。畢竟,朋友圈已非朋友圈。(周衝)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