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落幕的第十四屆海峽兩岸經(jīng)貿(mào)交易會上,117家臺灣食品企業(yè)與會,佈置了350個展位,這些“臺灣味”的展位成了交易會上的大熱門,永遠有人在看、在嘗、在買。
説起來都不是什麼新奇特、高精尖的産品,魚丸、貢糖、肉松、糕糕餅餅,都是大陸特別是閩南地區(qū)有的,或者是大同小異,但是就是這些小食品去年在大陸賣了4億多美元,臺灣食品企業(yè)的老闆們還不過癮:“臺灣食品佔大陸進口食品的份額太小了,我們還要努力?!?/p>
努力再努力,這是最值得大陸企業(yè)琢磨的“臺灣味”,産品不怕小,企業(yè)不怕小,但從品質(zhì)水準到經(jīng)銷手法到市場拓展永遠在努力。筆者在北京曾參加過一場臺灣食品展賣會,一個烏龍茶的展位熱情邀請筆者泡茶,筆者稱平日不喝烏龍茶,只是了解一下,攤主並未就此放棄,而是認真回答我的問題,送上精美的宣傳資料,而且説:“你和我講茶我就高興,買茶要買得合乎自己的口味,不用非買我的。”其敬業(yè)、敬客的態(tài)度令人對他及他的産品産生了美好的印象,這是經(jīng)銷中最溫柔也是最給力的一招。
還有就是精益求精,以鳳梨酥為例,到臺灣的大陸游客幾乎是人手一盒或一箱,臺北的一些老字號賣到斷貨,但是他們還不斷推出新口味、新包裝、新服務(wù),比如在包裝繩上穿一個圓塑膠管,客人提著不會勒手;比如登記上客人回程的航班,到時把客人買的鳳梨酥直接送往機場,免得客人提著重物旅行……臺灣店主的想法是:“賣到斷貨才更應(yīng)該感謝我們的客人,如果我們不知感恩,有一天客人不會再到府?!?
[ 責(zé)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