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視頻在線精品視頻,成在人线av无码喷水,久久精品亚洲人成影院,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蜜桃

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jīng)貿(mào)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臺灣網(wǎng)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教育改革風雨20年 “去中國化”致社會不安寧

2014年11月21日 10:56:00 來源:海峽導報 字號:       轉發(fā) 列印

  臺灣教育改革風雨20年“去中國化”致社會不安寧

  臺20年“教改”大搞“去中國化”教育催生“臺獨”新世代,也成為“太陽花學運”爆發(fā)的原因之一。

  20年前啟動的“教改”,是臺灣教育史上一場曠日持久的重大改革。日前一場名為“教改20年: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臺北舉行,當年“教改”召集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在會上承認“教改”失敗,但辯解稱“責任不能全推我身上”。

  這場失敗的“教改”衍生一系列問題,還培養(yǎng)出一批“小臺獨”,致使臺灣政壇、社會有更多的不穩(wěn)定因子。當然臺灣“教改”也有一些成功的地方,可資大陸“課改”借鑒。

  一場劇變

  持續(xù)20年,改革內(nèi)容包羅萬象

  1994年,臺灣教師工會副理事長林金泰還是一名大二學生,現(xiàn)如今他已是臺北一所知名高中的資深教師,他嚮導報記者回憶説,20多年前全臺高校不到30所,能通過大學聯(lián)考進入象牙塔的,都是各所高中的佼佼者,“那時學生的課業(yè)負擔較重,升學壓力也很大,在這個大背景下,‘教改’啟動了”。

  上世紀80年代末,臺當局宣佈“解嚴”,社會風氣逐漸開放起來,各界紛紛提出改革訴求,民間“教改”團體也陸續(xù)成立,為當時的教育問題提建言。1994年9月,臺“行政院教改會”成立,時任“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出任召集人,初定的改革項目有8條,包括改革中小學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實施多元入學、鼓勵民間興學等。林金泰介紹説,“教改”的初衷是減輕學生的負擔和升學壓力,不再強調(diào)分數(shù),不要讓學生成為考試機器,方向是正確的。

  現(xiàn)在提及臺灣“教改”,人們一般會想到廣設高中、大學,其實“教改”的內(nèi)容包羅萬象,含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財政、學制等各方面,堪稱臺灣教育史上最劇烈的變革。目前在臺灣爭議很大的“十二年國教改革”,也屬於“教改”的一部分。

  大陸各地目前正進行“課改”,臺灣的“教改”也可以提供一些借鑒。有大陸教育界人士很推崇臺灣的“小班小校”模式,相比大陸熱衷興建“航母式”學校,“小班小?!备艽龠M孩子的健康成長;此外,臺灣的生活教育也做得不錯,注重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和獨立工作能力。

  一些問題

  “減負”失敗,“野雞大學”遍地開花

  雖然“教改”有成績,但在臺灣多數(shù)人眼中,這場持續(xù)20年的改革總體是失敗的。林金泰表示,“教改”的一大初衷是“減負”,但“教改”後,學生們的課業(yè)負擔似乎更重了。他舉例説,“教改”後,臺灣升學管道實現(xiàn)多元化,不過家長對制度越來越搞不清楚,就乾脆把孩子交給補習班。據(jù)統(tǒng)計,截至去年,島內(nèi)光註冊備案的各類補習班就有近2萬家,成為另類“臺灣奇跡”。

  在“教改”中,“廣設高中大學”這一點是最有爭議的。林金泰説,這20年來,臺灣高校數(shù)量激增到160多所,即使所有高中畢業(yè)生都上大學,還是招不滿,仍有不少學校瀕臨倒閉。此外,一批未達標的技職??茖W校升格為大學,幾乎所有的大學都設有博士班、碩士班,讓臺灣高校畢業(yè)生素質有所下降,技職教育更是大崩壞。林金泰表示,李遠哲是諾貝爾獎得主,聲望高,沒人敢反對,但當時確實沒人想到這麼快就面臨“少子化”。“教改”也催生出一批“流浪教師”,臺當局當初倡導“師資培育管道多元化”,促使很多大學紛紛開設師範專業(yè),導致師範生數(shù)量激增,遠超實際需求。多數(shù)年輕老師一畢業(yè)都無法擁有“正職”,經(jīng)過幾年曆練後,他們才有可能被學校正式聘用?!霸谶@個過程中,老師處於流浪狀態(tài),拎著行李箱在各地到處兼課糊口。”林金泰介紹説。

  有網(wǎng)友總結臺灣“教改”20年有三大“成就”:遍地“野雞大學”,滿街混出來的“大學生”、“研究生”,無處不在的補習班。對於種種亂象,有激進網(wǎng)友要求恢復過去的大學聯(lián)考制度。

  一個後果

  “本土化”改革,催生“臺獨”新世代

  像臺灣這樣“泛政治化”的社會中,“教改”不可能是單純的教育問題。各地新大學拔地而起,很多是政客為討好選民,拍腦袋做出的決策。而眾多畢業(yè)生涌入社會,卻找不到好的出路,也衝擊到社會的安定。

  《聯(lián)合報》近日的一篇社論中點到“教改”的“幾宗罪”,其中一條是“政治夾帶”,“20年‘教改’其實是政治‘本土化’的附屬品,而非著眼教育的本體,走上岔路是勢所必然”。

  “教改”的一大方向是教科書改革,從1998年9月開始,臺當局就規(guī)定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每週設“鄉(xiāng)土教學活動”,初一則開“認識臺灣”課程。到了陳水扁時期,經(jīng)幾次“教改”,“中國史”居然在臺灣成了“外國史”。馬英九上臺後,雖然對教科書進行撥亂反正,但很多人仍覺得力度不夠。

  臺大教授王曉波曾告訴導報記者,這麼多年來,島內(nèi)教科書都是體現(xiàn)“一邊一國”的“臺獨”思維,“當提到李白時,不會説是‘我國詩人李白’,而説是‘中國詩人李白’。在這種教育制度下,學生不會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反而對‘中國’字眼充滿敵意”。王曉波認為,“教改”催生了“臺獨”新世代,也是“太陽花學運”爆發(fā)的原因之一。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近日幫連勝文拉票時也表示,這些年的“去中國化”教育,扭曲了部分年輕人的倫理道德觀和歷史觀,造成如今臺灣社會的不安寧。(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 文/圖)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寧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寧

原稿件來源:海峽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