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呼和浩特9月8日電 題:內蒙古老牌民營書店堅守三十載 不斷改變尋轉機
中新社記者 李愛平
沿著內蒙古大學北校區(qū)往東走500米,路南側赫然可見“中山書店”四個大字,但在繁華的街市中,這家書店極容易被忽略。
1984年,24歲的王曉寧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開了這家書店。因為合夥人中有民革背景,所以書店起名為中山書店。
“之後民革的朋友退出經營,就成為了我一個人的書店?!蓖鯐詫幷h。
由於周邊有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內蒙古農業(yè)大學等高校,該書店甫一面世,即受到學子青睞。
當初還是在校學生的王闊?;貞浾h:“那時要想找一本緊俏書,需要和店裏的工作人員提前預約才能買到?!?/p>
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讀書熱”涌動全國,王曉寧和他的中山書店亦聲譽日隆,培養(yǎng)了一批忠實顧客。
然而,在進入新千年後,隨著電腦、手機的普及,紙質書銷量大降,王曉寧決定多條腿走路,保住中山書店這塊牌子。
危機再一次來臨,是在2012年前後。
“電子書、網(wǎng)購嚴重奪走了傳統(tǒng)實體書店的顧客源以及現(xiàn)金流,各國關閉書店的消息不絕於耳?!蓖鯐詫帉τ浾哒h:“這是最難挺的。”
儘管看起來比較難,但在2012年,王曉寧還是通過在北京與多家出版社合作出版少兒圖書度過難關,並由此成為當?shù)貫閿?shù)不多的民營書店堅守者。
“我把在出版上掙到的錢,貼補到中山書店的日常運營中,剛好能維持住書店的日常經營?!?/p>
這只是王曉寧保住中山書店這塊牌子的其中一招,為了應對房租、水電費用、人員工資的逐年提升,王曉寧還將原來的上下兩層書店改為只租一層。為了吸引客源,他在這一層中還添加了音像製品、枸杞專賣等內容。
該店現(xiàn)在的合夥人梁洪靜對記者透露,這樣的改變至少在短期內能夠確保書店持續(xù)運營。
對於書店未來,王曉寧打算借鑒國外社區(qū)書店模式,他説:“書店不僅僅是賣書一種功能,未來可以嘗試進行文化沙龍活動、舉辦一些圖書選題策劃活動,把書店打造成一種集創(chuàng)作、閱讀、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平臺,為顧客提供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空間?!?/p>
近年來,中國圖書閱讀率增長放緩,但也有業(yè)界人士認為,回歸紙質圖書是一個世界性的潮流,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近年來電子書銷售放緩,而紙質圖書的銷售穩(wěn)步增長。
在王曉寧看來,近年來隨著國家提倡全民閱讀,加上政府對民營書店的扶持政策陸續(xù)出臺,因此民營書店重回昔日榮光並非遙不可及。為了保住中山書店這塊牌子,他仍需要不斷地進行改變,才能迎來轉機。(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