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眼〕
近日有兩則消息頗值得關注:一是直到2017年底,免征圖書批發(fā)、零售環(huán)節(jié)增值稅;二是中央財政將對北京、上海、杭州等12個試點城市符合條件的優(yōu)秀實體書店給予資金扶持。
免稅加資金扶持,政府能做的也許就這麼多了。那麼,這能否挽救實體書店不斷走向沒落的命運?答案並不樂觀。
去年底整理購書單時算了一下,去年家裏買書2萬多元,其中從實體書店買的書不超過4000元,也就是不到五分之一。説實話,這裡頭多少有到實體書店“捧場”的因素。無論從價格、品類還是便利性等角度看,實體書店都已不如網(wǎng)上書店。我經(jīng)常後半夜在網(wǎng)上挑書,睡一覺起來,書已經(jīng)送到府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逛實體書店的興趣自然日漸消退。
當然,這並不是説實體書店已經(jīng)完全失去價值。不談我們這代人的懷舊意識,作為一座城市的精神地標和文化紐帶,實體書店仍有存在意義。但前提是,書店必須尋找自我拯救之路,重新確立自己的市場價值。
免征增值稅,這對實體書店確實是一個重大利好。但別忘了,這是一項“普惠待遇”,無論是國有書店、民營書店或網(wǎng)上書店,均可享受免稅。對實體書店來講,這項政策猶如雪中送炭,而對那些平時就經(jīng)常搞活動、打折讓利的網(wǎng)上書店,這項政策卻是錦上添花,使其如虎添翼。這麼來看,免稅或許能讓民營實體書店暫時逃過關門的命運,卻不可能助其恢復往日盛況。
再説資金扶持??傤~達9000萬元的中央文化産業(yè)發(fā)展專項資金,實際上已被56家實體書店“瓜分”。這些書店才是中央財政扶持政策的“既得利益者”。當然,在此之前,一些地方如上海、杭州等地,也從地方財政中對實體書店進行資金扶持。但不難想見,這種資金扶
持最多只能讓實體書店抵消部分經(jīng)營成本,而不可能成為實體書店的財源,否則有違公共政策的公平原則。
實體書店必須面向市場而生,而不能茍活于政策保護之中。我並不反對從政策和資金上扶助實體書店,但想強調一點,若只是依賴於體制輸血,書店不僅會活得很累,最終也將被市場無情拋棄。明確這一點後,不妨再來看當下實體書店還有多少可作為空間。
仍以我的家庭為例。雖説我去書店的時間越來越少,但很奇怪,我太太卻去得越來越勤快。只要她下班後有餘暇,就喜歡走路逛到一家書店,在書店裏拿本書,坐到書店的咖啡吧裏,一邊喝咖啡一邊閱讀。有時候,她是和朋友一起去,在書店裏坐上一兩小時,聊聊天,不想聊的時候就翻翻書。書店吸引她的,其實已不只是書,書店裏的人文情調或許才是讓她流連忘返的真正原因。請注意,對書店而言,賣一杯咖啡的利潤,可能比一本書高多了。
我要説的就是,今天的實體書店,不能單純只做賣書的生意。實體書店要成為一個提供精神消費與生活休閒的場所,這才是實體書店發(fā)揮優(yōu)勢、獲得市場生存空間的出路。且看那些財大氣粗的網(wǎng)路書店,除了賣書以外,還紛紛開闢了“第二戰(zhàn)場”,從鞋帽服裝到家電用品無所不包。實體書店如果不能改變自我封閉的思維,找到新的活法,那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實體書店的遭遇,也是許多傳統(tǒng)行業(yè)如今正面臨的困境。比如傳統(tǒng)媒體行業(yè)、商場超市等零售業(yè),以及部分生産加工行業(yè),這些行業(yè)若不儘快轉型求變,也只有被時代拋棄。這是一場深刻的時代變革,正在改變社會運作的方式,重塑生活的面貌,任何人都不能與時代潮流對抗。魏英傑
[責任編輯: 楊麗]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wǎng)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